小学生既要多问,又要敢问、善问。学生开始有疑问,一般都在文章的字、词、内容方面的问题。学生提问的质量有差异性。作为语文教师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到篇章里去,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学生提问的质量就会提高,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样学生才会在感知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思路,通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培养,逐步做到学生每学一篇课文都能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质疑,并提出苦干个有深度、高质量的问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的境地,最终一无所获。“学”离不开“思”,思必须有利于“学”,学与思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3、提问要有适当的层次性
在传统的课堂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而今天,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设计的问题难度适中。太难的问题会使学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损伤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削弱学生渴求知识的热情。太容易的问题没有启发性,学生回答时不动脑筋,思维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这样的问题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问题难易程度的原则是稍难但未超过学生的现有水平,既非唾手可得,也非可望而不可及,应该是“跳起来摘果子”最合适。此外,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高低,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地安排问题。如果教师的提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差异,在提问上不分对象地一刀切,势必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有悖于素质教育关于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义。提问的层次性是指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适合全体学生又要顾及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达到素质教育关于“合格+特长”的要求。因此教师设计提问时最好前面的问题不宜太难,要让全班同学通过思考都可以回答出来。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加深。
4、提问过程中正确的评价性
学生在对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往往闪现出一些火花,教师要能及时抓住学生的独到见解,让学生充满自信去表述自己的见解。如果教师持责备的态度,就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和悦,友好和轻松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有多少种孩子,他们就会有多少种想法和多少种欢乐。作为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要善于捕捉孩子们思维的灵光,并小心翼翼地去呵护和扶持课堂上的这些“意外”。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上起到投石激浪、催化促进的作用, 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叶圣陶先生曾说:“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寻求切合实际的、科学的激疑艺术,我们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