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马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方针。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行素质教育,才能确保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创新人才。
一、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由于人均受教育机会较少和出于就业的考虑等因素,教育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即所谓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需要认真地研究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了解它的局限性:
第一、 我国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对获得知识的方法注重不够。
第二、只注重少数尖子生的培养,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对高一新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动手能力差、没有过好写字关。
第四、课堂教学中的注入式教学法彻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第五、平时学习中要求学生加班加点,打疲劳战,忽视学生人格的塑造和身心素质的培养。
因此,我们必须对应试教育的危害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彻底更新教育观念,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二、素质教育与教学成绩的关系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术语后,在各位教育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日臻完善,部分学校由于实行了素质教育,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有极少数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浅尝辄止,固步自封。这些学校的领导总是担心实施素质教育后会使教学成绩下滑,于是又重新去搞应试教育。
由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应试教育中的许多做法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不符合教育规律。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不能并重,培养出的学生缺乏个性,缺乏创造性,再加之超负荷的学习负担,使学生身心非常疲倦。试想,疲惫之师焉有打胜仗的道理,所以应试教育最终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滑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中启发式及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使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开发。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实施素质教育不但不会影响教学成绩,反而会使教学成绩稳步发展。下面的素质教育(用实线表示)与应试教育(用虚线表示)高考成绩分布图就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高
考

成
绩

分
布
曲
线
年度
为什么有些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时会出现浅尝辄止,望而切步的状况呢?这是由于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不论是从教师的教法及对学生的管理方法都有一个大的改变,使得教师与学生都存在一个适应期。在这个阶段,由于学生学习负担的减轻,使得教学成绩仍有一个小幅度的下滑。如果学校领导能认真审视这一现象,意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继续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一旦渡过这个因教育体制转轨而形成的过渡期(我们将其称为黎明前的黑暗),换来的将是教学质量的提升与稳步向前发展。
三、科学使用多元智能理论,促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Dr.Howard Gardner,)教授于1983年提出的,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两种基本智能之外,还有其他七种智能,它们是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
传统的仅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教学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正如加德纳所说的“智力测验的方法将来有一天不为人们所需要的时候,没有人替它惋惜”。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只能抹杀学生创造性,使教育教学不能可持续发展,最终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滑坡。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尊重每个学生的的自然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学生,教育者应努力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创设各种适宜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使学生能以展现自己独特的智能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材料,给予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改进与发展。
四、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一步是了解学生。他对学生的才能了如指掌,能够用精炼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他曾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果,殇也达,求也艺”。正因为如此,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二步是分别激励。他要求学生在正视自己的缺点后一心向学。成功离不开激励,成功教育的手段之一便是适时、有效的激励。激励是促使学生尝试成功的源泉,激励充满着争取成功的力量。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三步是补偏救弊。即针对同样的问题,对待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讲解和回答。孔子在因材施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