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2]。“目前,伦理和价值的直接传授常常是太‘学术味’了。大大忽视了日常的价值问题。……它应该是清楚、有趣、综合的,充满日常实例并具有实践价值。”
[3]第四,从生活中选取德育的内容,还意味着要求学生掌握、践行的道德规范和信念是经过生活锤炼和过滤的,是实践证明了的的确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发展的道德内容。
(三)在德育的方式上。让学生去积极地参与、体验和实践生活,积极地与人交往应该成为德育最主要的途径。杜威对生活的教育作用进行的论述,“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性”
[4],“不仅社会生活本身的经久不衰需要教导和学习,共同生活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
[5]。陶行知先生也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6],“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7]。学生的道德归根结底是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养成的,人在创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塑造人。在健康的、积极的、高尚的生活氛围中就会形成高尚的品德,在低俗的、消极的生活中只能养成一些低级的趣味。因此,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具体怎样来指导学生的生活呢?本文认为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活应是自觉自愿的,是学生主动的交往,否则,生活的德育意义就要大打折扣。因为,道德只能靠人主动、自觉地遵守,主动地信服,实践道德的行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意义。有些时候我们尽管可以强迫、命令学生按照道德的要求去做,但由于学生不是发自内心的、自愿地去做这些事情,所以,有效果可想而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的确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像各种义务劳动、参观学习、文娱活动等,但由于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搞成了形式主义的或表演性的行动,很难起到多大的教育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带来负面效应。
其次,应引导学生过健康的、道德的生活。教育者一般不会有意识地教孩子学坏,但在校内外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一些不道德的因素,有些是隐性的、不易为人觉察到的。比如,我们一方面告诉孩子要诚实,但有时候又明明白白地教孩子弄虚作假(如某些学校在迎接上级检查的时候让孩子说假话);一方面告诉孩子应注意公共卫生,另一方面教师本人在学校的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吸烟现象大量存在,好像道德约束的只是孩子;一方面告诉孩子应与人为善、礼貌待人,但另一方面学校中粗鲁的、专制的、官本位的管理方式仍然存在……换句话说,我们可能是在用不道德的方式进行德育,孩子身处其中的、耳闻目睹的、亲自践行的生活未必是道德的生活。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生活氛围和环境中怎样能熏陶培养出道德的人格。
再次,生活必须是开放的。开放是强调不要蒙上孩子的眼睛,不是试图封闭孩子的生活,应该敞开沟通的渠道,让他意识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变化的。有些人认为,为了防止孩子学坏,为了方便管理,应该把孩子与外界隔绝起来,制造一个纯粹的空间,这样就能把孩子的品德培养好。如封闭教育,军事化教育就是很好的例子。其实这样是大错特错了:一方面,在今天这个时代,把孩子隔绝起来是不可能的,这样做往往起到相反的效果;另一方面,封闭起来的教育永远不可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具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孩子,一旦其走上社会或敞开了沟通的渠道,不适应性马上就会表现出来。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社会应该是开放的、敞开的,应着重于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而不是试图封闭他的生活。最后,还要注意生活的整体性,亦即孩子在不同的时空领域所过的生活应加强沟通,保持道德影响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1]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419.
[2] 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詹万生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7年.212.
[3] 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詹万生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7年.211.
[4]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6.
[5]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7.
[6] 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390.
[7] 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292.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