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学校德育生活转向的理性思考
学校德育生活转向的理性思考
来源:互联网 sk005 | 丁岚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德育批判;回归生活;怎样回归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2]。“目前,伦理和价值的直接传授常常是太‘学术味’了。大大忽视了日常的价值问题。……它应该是清楚、有趣、综合的,充满日常实例并具有实践价值。”[3]第四,从生活中选取德育的内容,还意味着要求学生掌握、践行的道德规范和信念是经过生活锤炼和过滤的,是实践证明了的的确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发展的道德内容。
(三)在德育的方式上。让学生去积极地参与、体验和实践生活,积极地与人交往应该成为德育最主要的途径。杜威对生活的教育作用进行的论述,“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性”[4],“不仅社会生活本身的经久不衰需要教导和学习,共同生活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5]。陶行知先生也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6],“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7]。学生的道德归根结底是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养成的,人在创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塑造人。在健康的、积极的、高尚的生活氛围中就会形成高尚的品德,在低俗的、消极的生活中只能养成一些低级的趣味。因此,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具体怎样来指导学生的生活呢?本文认为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活应是自觉自愿的,是学生主动的交往,否则,生活的德育意义就要大打折扣。因为,道德只能靠人主动、自觉地遵守,主动地信服,实践道德的行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意义。有些时候我们尽管可以强迫、命令学生按照道德的要求去做,但由于学生不是发自内心的、自愿地去做这些事情,所以,有效果可想而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的确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像各种义务劳动、参观学习、文娱活动等,但由于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搞成了形式主义的或表演性的行动,很难起到多大的教育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带来负面效应。
其次,应引导学生过健康的、道德的生活。教育者一般不会有意识地教孩子学坏,但在校内外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一些不道德的因素,有些是隐性的、不易为人觉察到的。比如,我们一方面告诉孩子要诚实,但有时候又明明白白地教孩子弄虚作假(如某些学校在迎接上级检查的时候让孩子说假话);一方面告诉孩子应注意公共卫生,另一方面教师本人在学校的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吸烟现象大量存在,好像道德约束的只是孩子;一方面告诉孩子应与人为善、礼貌待人,但另一方面学校中粗鲁的、专制的、官本位的管理方式仍然存在……换句话说,我们可能是在用不道德的方式进行德育,孩子身处其中的、耳闻目睹的、亲自践行的生活未必是道德的生活。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生活氛围和环境中怎样能熏陶培养出道德的人格。
再次,生活必须是开放的。开放是强调不要蒙上孩子的眼睛,不是试图封闭孩子的生活,应该敞开沟通的渠道,让他意识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变化的。有些人认为,为了防止孩子学坏,为了方便管理,应该把孩子与外界隔绝起来,制造一个纯粹的空间,这样就能把孩子的品德培养好。如封闭教育,军事化教育就是很好的例子。其实这样是大错特错了:一方面,在今天这个时代,把孩子隔绝起来是不可能的,这样做往往起到相反的效果;另一方面,封闭起来的教育永远不可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具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孩子,一旦其走上社会或敞开了沟通的渠道,不适应性马上就会表现出来。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社会应该是开放的、敞开的,应着重于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而不是试图封闭他的生活。最后,还要注意生活的整体性,亦即孩子在不同的时空领域所过的生活应加强沟通,保持道德影响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419.
[2] 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詹万生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7年.212.
[3] 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詹万生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7年.211.
[4]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6.
[5]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7.
[6] 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390.
[7] 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292.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福建文博《福建文博》
《福建文博》(季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福建博物院联合主办。内容以福建和中国东南沿海文物考古资料为依托,面向全国和东南亚,反应文物考古及研究...
大江周刊《大江周刊》
《大江周刊(论坛)》月刊)创刊于1989年,为江西日报社主管、主办的综合类周刊杂志,国内刊号:CN36-1249/G2;国际刊号:ISSN1005-6564,以“主流思维多元视角百姓情怀”为办刊...
中国医药指南《中国医药指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于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4856/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学术争...
农村经济《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杂志,于198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1-1029/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财政与金融...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杂志之家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北华大学学报》杂志官方网站。电话:0432-64608770,地址:吉林市滨江东路3999号。 《...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创刊,是中文核心期刊。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本刊以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要刊登内容,旨在反映我院重要的科研...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