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摘要] 德育的科学化、理想化、成人化是德育实效性低的主要原因,要走出当前困境就需要“回归生活世界”。而回答“回归什么样的生活世界?”和“怎样回归生活世界?”是其走出低效性困境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德育批判;回归生活;怎样回归
德育的生活转向或生活化德育理念是目前理论界和实践一线普遍认可和关注的教育基本理念之一,它不仅是对学校德育严重脱离生活的反思和矫正,而且是基于道德、道德发展和德育与生活的本体性关联而倡导的。
一、脱离生活的德育批判(一)德育科学化。德育的科学化主要是指:人们在对待德育时,不仅没有把它和一般的知识性的教学活动、对待物的生产加工活动区分开来,而且还有意为之,认为德育也应该自觉以在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无往不胜的科学世界观和科技理性为指导,努力发掘德育中的客观规律,然后通过理性的计算予以控制,最终达到学生能按道德律行动的目的。换句话说,是在用对待自然界的、对待物的眼光来审视和对待具有高度人文性的德育。这样,在本体论上,就不是把道德视为一种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现实的交往生活中才存在的纬度,不是把德育视为一种内含生命体验和情感特质的生活实践过程,而是把道德从生活中剥离和抽象出来,视之为可以单独存在的东西,把德育视为可以在真实的生活过程之外来专门进行的活动。其背后蕴含着这样一种观念: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和发展了认知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德行,所以,德育和现实生活可以分属两个不同的空间,并行不悖,分别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传统德育中的灌输论和现代德育中的主知主义、形式主义等教育思潮均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种科学化的追求。
(二)德育的理想化。如果说德育的科学化主要是用科学主义的眼光来审视德育,把德育视为可以在生活之外单纯依赖科学的加工而进行的过程,从而表现为对道德、德育之生活、实践本性的遮蔽、对德育之丰富内涵的化约和裁剪。那么,德育的理想化则主要是用理想主义的目光来看待德育的一切,认为德育应该达到也能够达到理想的境地,从而表现为对生活现实的脱离,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空想。德育理想化的主要特征是:在本质上,它在现实生活之外预设了一个至善至纯的完美无瑕的世界,认为这个世界才是真实的,是真正值得人追求的,面向这个世界并为这个世界培养完美的人格是德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它只问价值、不问事实,只作应然的思索、不作实然的判断,只憧憬未来而不反思过去和现在,一味停留在自己凭主观愿望设定的圈子里,以此来指导德育的实践。这样,德育过程在本质上就变成了理想主义的行动和乌托邦式的实践,而欠缺现实可能性的考虑。在培养目标上,它要培养的是那种通体为善、毫无瑕疵的人格,譬如“圣人”和“完人”,而不顾及这种人格的实现是否可能和必要。在内容上,理想化的德育向学生传授的多是一些美丽但空洞且华而不实的大道理,这些大道理听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错误,但脱离了现实的生活基础,脱离了学生个人的实际生活经验,不仅难以理解,而且很难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实践中去。
(三)德育的成人化。德育的成人化主要表现于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儿童,无视儿童的实际需要和年龄特征,从而使德育脱离儿童自身的生活。成人化或成人主义的倾向在德育中由来已久,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至今难以摆脱。在成人化的背后,是那种一味强调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思想,认为儿童的生活、教育本身是毫无价值的,它只是通向“真正的生活”的途径和必要的工具,甚至于儿童的需要和生活恰恰是应该否定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迅速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成熟的合格的成年人。斯宾塞认为,“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好准备,乃是教育所应完成的功能”
[1]。……近代以来虽然有了卢梭对儿童的发现,杜威等人的进一步提倡,但在德育的理论和实践中,无视儿童自身生活的价值和实际状况的现象一直久盛不衰。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儿童的地位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意义上把20世纪乐观地称为“儿童的世纪”似乎并不过分,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仍可以看到那种成人本位的思想主宰教育者的头脑的现象,儿童的地位和儿童独特的生活世界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有的重视。
二、德育应该回归什么样的生活及怎样回归德育应回归什么样的生活,是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对此,笔者认为:一是要直面真实的生活,让学生了解生活的真实面貌,不可对生活进行任意涂抹或者掩盖,应该让学生知道生活中不仅有真善美,还有假丑恶,不仅有欢笑和快乐,还有泪水和痛苦,不仅有种种幸福的体验,还有各种艰难的磨砺;二是要密切结合学生生活世界和生活经验,德育的内容和方式不可脱离学生的生活,不能拿成年人的生活准则、方式来要求学生;三是提倡学生亲自实践和从事的是积极、健康的生活,通过过道德的生活而成为有道德的人。
(一)在德育目的上。回归生活的德育要培养的是具有一定道德信念,并能按照道德信念去行动,能够实践道德生活的人。或者说,衡量德育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志不是看学生能记住多少道德规范、掌握多少道德知识,而是看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即他能否实践道德、做道德的事情。
(二)在德育内容上。应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德育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如前所述,应该使学生了解真实的现实生活。要通过各种方式,如观看录像、新闻、讲故事、讲述自己的见闻等,让学生了解生活的真实面貌,知道生活中有善恶,有美丑,有真假。教育不仅要使人学会扬善,还要让人学会如何辨别恶、抵制恶。同时,使学生了解真实的现实生活,其意义还在于:不要拿那些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空洞的连成年人也做不到的“圣人之道”和“远大理想”来要求学生。回归生活就是要使德育从 “天上”回到“人间”,回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第二,要让学生了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生活空间、生活区域有不同的道德要求,除了一些最基本的具有普适性意义的伦理要求入诚实、友爱、认真、与人为善之外,不能拿某一个生活领域所特有的规范来调整所有的生活领域,比如道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区别,以往的德育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以一种伦理规范来调整所有的生活领域,把某种职业道德、政治伦理当成至高无上的标准,与此无关的生活、事情也要“上纲上线”,似乎人活着没有别的事情,吃喝拉撒睡、与家人和朋友的交往都不是生活,生活就是完全由某一件事构成的。这种道德和德育不是为人的丰富而完整的生活服务的,不仅是对生活的遮蔽,也是对人的异化。第三,从生活中选取德育的内容时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空间和生活领域来进行。亦即,所选取的内容要符合学生成长的顺序和生活的逻辑,从学生此时此地的观察、感受、接触、实践的生活中选材,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思考,进而催生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达到实践道德生活的目的。克里夫·贝克曾经指出,“在教室、在礼拜场所、在会议中心,我们时常盲目追随理论和极端的理想,而忘记了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我们需要不断地在反省和吸收、指导和‘从生活中学’之间进行调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