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学生刚上初中时数学成绩还可以,但好景不长,许多学生数学成绩就变得很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数学相对比较枯燥,多数学生对数学兴趣不高,自然就在学习数学上花的时间少,进行的训练和思考也少,久而久之,导致出现上面的局面。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介绍一个启发事例:学生刚开始学习打乒乓球时,每学会一项技术,取得一点进步,就高兴的不得了,一有空就去打,还不止一次冒雨打球,球技自然进步也很快。学生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我曾经读过一个卡尔威特是怎么样教育孩子喜欢数学的故事。他的儿子刚开始也不喜欢数学,试了很多办法也无济于事。一次他去看一个朋友时幸遇了罗森布鲁姆教授,谈到因儿子对数学不感兴趣而苦恼后,罗森布鲁姆教授一语道破了问题之所在:“尽管你儿子缺乏对数学的兴趣,但决不是片面发展,而是你的教法不对头。因为你不能有趣味地教教学,所以他也就无兴趣去学它。你自己喜好语言学、音乐、文学和历史,所以能有趣教这些知识,教授动物学、植物学和地理学你也很有一套,你儿子也就能学习。可是数学,由于你自己不喜欢它,因而就不能很有兴趣地教,你儿子也就厌恶它。”接着,这位杰出的学者十分热情地教给我一套教数学的方法。我用这些方法教儿子数学后,效果非常好。这位学者的建议首先是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例如,把豆子和钮扣等装入纸盒里,父子二人各抓出一把,数数看谁的多;或者在吃葡萄等水平时,数数它们的种子;或者在帮助女佣人剥婉豆时,一边剥一边数不同形状的豆荚中各有几粒豌豆。卡尔非常喜欢这类游戏。
就这样,按照罗森布鲁姆教授的办法,卡尔不久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数学就像流水一样,从算术开始一直到顺利地学会了代数、几何。到后来,卡尔就不仅仅是有兴趣了,他简直就爱上了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的增加一些数学方面的趣味案例,数学家们的奋斗历程和小故事及现在比较前言的科学知识,有意识地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要学习的东西是有实际意义或有学习价值的。如学习有理数时介绍一下“零”数的由来(最古老的零是公元前4世纪巴比伦人零,当谷物分配完后,会计员用零符号明确表示谷物已分完。公元3世纪玛雅人的天文祭司也掌握了零,但对他们来讲,同样不是一个数字)。学习无理数时介绍一下“无理数的由来”,适时的还可介绍七大数学难题,秃头悖论,计算发现了海王星,再如股票、利息、保险、分期付款、证券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成为人们的常识,日益介入人们的日常活动,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而不是一种负担,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增强了课堂的效果。
二、让课堂因参与而精彩
常规的课堂教学由老师主讲,学生听。对于一些不自觉的学生时常开小差,很容易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我的课堂我作主”,“我参与,我精彩,我成功”的观念。教师在讲授完规定内容后,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阅读、思考、练习,或者以小组形式讨论、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虑问题和学习,在学习的速度,学习的角度,学习的强度上给学生自主权,让学生体验参与学习的过程
在课改的大潮中,为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参与,许多教师积极的采用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课堂上学生先自主学习,后展示交流,谈体会,找不足,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学生因参与而减少了走神、懈怠的机会,同学之间相互约束,相互促进,因而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交流学习中的成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相信自己也能行,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交流中的展示对比让学生看到差距与不足,体会到自己必须要努力。
三、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过:“一次成功可以激励学生千百倍的努力。”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获取成功的机会。如小组知识对抗赛、速算比赛、口算比赛、、应用题竞赛、抽签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成功,不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力求使每个孩子都能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赞扬差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高明。”就是要我们注意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表扬鼓励他,让他找到成功的感觉。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进步。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人都能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因此教师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评价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会学习数学
良好的习惯是一种能力,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觉得数学很好学,自然也就喜欢学习数学。教师除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课,认真复习,认真作业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知识的习惯。学生学习数学经常出现:上课一听就懂,课下一做就错的情况。这实际上是对所学习的知识没有理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说话,动手演示,画图讲解等)给老师或别的同学来描述或讲解所学知识。注意不是背诵,是用自己的方式解释,通过解题来验证。
(2)敢于质疑问难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将来进一步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中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好问。对于这种好问的积极性,一定要很好地保护和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那些敢于发现问题,特别是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进行鼓励和表扬;另外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编题练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独立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经过长期培养,可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