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提要: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对语文创造性阅读能力一些积极的探索,采取的策略有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养;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性阅读 特征 指导策略
随着时代和社会性的变化,同一读物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新的意义,也产生了新的问题,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迎向这些问题,站在本时代所达到的认识高度上来提出疑问,明确回答是什么,从而不断发现新的意义,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见解,得出比旧有材料中所论及的答案更完备、更精细、更有说服力的答案。
创造性阅读就是指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创造性结论的阅读。
一、创造性阅读的主要特征
众所周知,阅读文本,除了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外,就是对文本进行理解。创造性阅读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欲望的过程,因而也是令人振奋的阅读活动。主要特征是:
1、创造性阅读是自主性阅读
它需要读者自行理解、体验、感悟这种“寄托某若干意义的符号”。读者只有真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才能使文本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这就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因而教师的职责也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趣盎然地去读,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积累知识、熏陶情感、发展思维,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创造性阅读要求读者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提出个性化的、多角度的、富有创意的理解。
2、阅读目的的明确性
因为“把无限的内容用了一文字代替作符号”,又是“从文字上去依样感受它的内容”,可见,文本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这些存在于文本中的“未定点”,是一种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框架,其本身具有一种“召唤结构”。当读者根据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生活体验置于文本之中,在对文本多角度、有创意的体验感悟中,将形象思维唤醒而达到多种功能的活跃水平,进而激活想象、联想、勾连,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理解、体验作品,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还可以超越作者的视线,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产生创造意义,使阅读的价值大于写作的价值。
有目的地阅读,可以使读者在丰富的阅读环境中,尽快地找到阅读的目标。阅读的中心不在作者身上,而在于读者身上,在于读者主要想从中索取什么,在于读者所具有的强大的动力性质,即明确的阅读目的。
3、对阅读材料的质疑性
因为只有质疑,才有创新;若无质疑,阅读再多的书,也是毫无长进的。正如朱憙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却教其无疑,至此方得长进。”这里朱熹告诉我们读书必须学会质疑才能进步。而这“进步”与“创造性阅读”的内涵有相似之处。因为质疑,必有思忖;因为思忖,必有发现;因为有发现,就有创新,有创新,就是创造性的阅读。
阅读也是如此,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读者决不盲目地接受现成的事实或观点,而是始终以怀疑的态度,批判的观点对读物进行鉴别和验证,进而发现新问题,寻求新答案。
4、阅读的差异性
在体验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同时情感的不同,经验能力的不同,也必然使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从而产生一定的阅读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呈现出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因此,对于一篇课文的解读不必定于一尊,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世界、个人经历、生命体验去作合理的阐释与解读。
三、创造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我们不难发现创造性阅读尊重学生个人意愿,鼓励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探求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性,它是新时期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才能带领学生走上创造性阅读之路呢?下面将通过一些课例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1、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教育的过程本是教师和学生不同生命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这信息不仅有知识的内容,更有情感的蕴涵,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因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努力学习他的课,这说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教学气氛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
教师要敢于放手,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营造宽松自由的气氛一要舍得放时间。让更多的时间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学生的自学自悟需要很多时间,教师只有提供了时间的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有了可能。二要善于放空间。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好几个统管全局问题,其余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思维才有了广度和深度。三要敢于放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更鼓励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方法,这是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的差异对我们的教学提出的要求。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我要求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有些学生采用默读,有些学生采用出声速读,还有些学生几个人合成小组分角色朗读,总之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了解故事梗概后,我简单地提了个别问题,想不到学生引发出的疑问更多:大臣们为什么不敢说实话?皇帝整天忙着服装的设计和试穿,怎能服民心?真相怎么让一个小孩子道出了?两个骗子的结局如何呢?皇帝游行完毕后会有什么反应呢......一系列的“?”在学生的脑中打转,于是很自然地进入人物的性格探究。我认为学生的思维空间非常广阔,教师要为他们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创造潜能会渐渐挖掘出来的。
2、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
事实上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也是社会的独立的小主人。学生也是不断在发展着的群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与需要。
学生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同时存在着个别差异。学生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不同年龄表现不同的特征,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同时不同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同一个体的不同方面发展的时间、速度不同。这就需要教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把握年龄特征,抓住教育契机,抓住教育资源,有教育机制,从全面发展的大目标出发,因材施教去培养每一个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鲁迅语),所以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例如:教学印度文学家泰戈尔《金色花》和冰心的《纸船》后,我要求学生能展现自己不同的个体阅读感悟,使用一系列的意象来表达什么是母爱。能,学生做到了。下面是他们表达的一些罗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