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中考命题思想和考试目标与要求的考查点,也是新课标下的一个基本要求。文章根据中考试题命题的特点,从教师素质、学生个性、主体、权利等角度提出政治科在中考复习中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尝试,同时也提出在现实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关键词】中考复习 创新意识
近年来政治中考试题体现了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关注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考试目标和要求中也提出了要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可见中考非常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考查。
一、中考命题的特点
在中考的复习中,教师要改变那种传统应试复习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了解试题的命题特点:
1、时代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方向,迎着社会热点上,以人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为切入点,较好地体现了政治学科鲜明的时代感。学生若平时只顾埋头苦读课本,不注意了解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难对试题做出深度的分析,
2、创新性:创新是试题编制的核心,要求利用文字、图表等材料来创设新情境,不再拘泥于教材与课程标准,强调以“能力立意”为主;而且命题改革也是“稳中求变”,推陈出新,注意灵活性与应用性,全面考查学生创造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中考政治复习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更高要求,着眼于跨世纪高素质、复合型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4、现实性:命题多以现实活动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公正、生态环保、能源安全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要求更加真实地贴近、模拟和服务于现实。
5、三贴近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群体。
二、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变幻的国内国际形势震撼着中学传统的复习阵地,如何应对中考也给广大中学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应考中应奉行针对性、规范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宗旨,恰当地处理好教与学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中,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和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专家型的教师;也就是说,教师应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下面,结合本人实践,政治中考复习中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1、教师要树立教学创新观念,培养创新人才的意识。要学生创新,先要教师创新。在教学目标上,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要新颖别致,做到处理课文的方式新,教师的教学过程新,教师剖析课文的角度新,教师的教态新,教师的教学语言新,教师安排学生活动的形式新,教师使用的教学手段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新;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打破单调机械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传输组织形式,代之以师生互动的双向教学组织形式,使自己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2、培养学生个性,特别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以往,我比较注意启发学生异中求同,即让学生在发表个人见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归纳,整合,让学生的观点向题目的观点、答案的观点、一般的观点靠拢。现在不同了,我比较注意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即先摆出一般的、常识化的观点,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反向联想、变形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使学生和教师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易于培养他们的辨析性思维能力和树立创新意识。
3、教师要敢于“三还”,即还给学生主体角色、还给学生“疑”、“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论”的舞台。怎样进行“三还”,具体如下:
(1)还给学生主体角色,唤起主体意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着眼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过分注重接受性学习、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还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政治复习课堂上,教师往往担心学生很多知识都不懂,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全部给予学生,导致把学生当作为一位听书的工具,往往压制学生“主体”的发挥。针对此现状,我们复习中可以设置具有实效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时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之花------创造性。例如复习到“学会理财”这一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对这一知识的兴趣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选取了1000元要求学生进行理财方案的设计。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的评价上,改变以往教师对学生的答案马上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以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这种尊重学生主体性,唤醒学生主体创新意识的做法,不仅使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扎根,而且会“开花” 、“结果”。
(2)、还给学生“疑”、“问”的权利。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概括他做学问的体会是:“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这就是说,会问,才算会学。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问”学生“答”,否则就是“越轨”,学生根本没有“问”的权利,“疑”的权利。这种模式已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在复习中应还给学生质疑问难、阐述个人见解、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笔者的看法是,教师先不讲,不要忙着灌,而是让学生先去学,去想,其过程中允许问,而且问得越刁钻越细微越古怪越好,可以撇开常规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提出反对意见,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例如,我们在复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讲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改变。有的同学就问,为什么公有制的基础地位不能改变?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个体和私营经济大幅度上升,这不说明公有制的基础地位不断下降吗?针对学生提问,教师要充分肯定和鼓励,并提倡学生大胆想,大胆问,大胆构思。同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化,让学生在“问”中探索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增长智慧。这样,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了充分尊重,主动表现自己的欲望得以张扬,思维变得开阔、多元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会潜移默化形成。
(3)、还给学生“论”的舞台。师生相互切磋的主要途径就是讨论。针对学生在预习时出现模糊或不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解决问题,仍得不得到解决或解决不够透彻的则由教师引导,让学生带着议论中的知识在现实中寻求解法。例如,在讲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内容时,针对偷税、漏税这一现象,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其中,有一论点:某一领导为了使工厂走出困境,能给工人发工资而进行偷税,应如何看待?学生意见各异,难于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我积极引导学生要敢于假设。其中有一组的学生进行假设:如果每一工厂偷税50万元,如果一年中有1000万的工厂都这样,一年来国家可能会损失多少?我及时进行新一轮的假设推理,结果,同学们根据相关的假设论证,知识得到了升华,对“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