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破原有体系框架,进行分阶段教学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念认为,教学目标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应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学生可能够得着的地方挂上苹果。唯有这样,才能既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他们保持一定的学习热情。因此,对于语文基础偏差的技工学校学生来说,分阶段进行应用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第一阶段主要安排学生写作一些日常应用文,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并掌握一般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基本用法、语言特点上,重点提高学生的概括叙述、说明、议论的能力。
待学生拥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正在经历部分专业课的学习,理论实践一体化在基础学科中有了实现的可能,就可以把职场中必用或常用的应用文采用强化的方式进行第二阶段的训练。比如在机械制图课之后让学生就工程图做文字说明;又比如在分析化学实验课后学写实验报告以及记录实验过程的实验日志等。
第三阶段的教学则安排在学生进行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时进行,与专业老师联系,要求学生完成更专业的实习报告或实地考察报告。在这一阶段,应用文写作更能体现出它的现实参与性。实习前的计划、方案,实习中的记录、整理,实习后的总结、分析等无不有益于学生巩固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这个过程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再学习的能力。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作为依托的写作教学形式,把应用文写作拓展到了专业课、实验课甚至实习课的活动中。这种方式,正好映照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强化他们学习的信心,真正把学习写作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三、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探析
(一)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用文写作教学必须走出以知识介绍为主的藩篱,不能把问题、格式、语体的讲解作为教学的终点和全部。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差异比较法、讨论纠错法、案例分析法等。
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要注重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如根据毕业生推荐表,提前学写毕业自我鉴定;以工厂研发部人员的身份拟写产品说明书,等等。
在使用讨论纠错法时,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把平时他们交来的请假条重新发下去,让他们自己讨论并评析其规范程度并改正,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尽管应用文本身从内容到形式均不如普通作文灵活多样、富有情感,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完全可以把它丰富化、情感化。事实证明,在教学中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选择案例
目前,技工学校语文教材中有比较典范的应用文,但更多的范文存在着内容陈旧、篇幅过长等问题。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时代气息的范文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既然是学以致用,就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所以我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充分考虑到教学实际的需要,遵循浅显易懂、贴近现实的原则,从课外如报刊、杂志中多搜集在内容上使学生感觉更亲切的例文进一步讲解。通用案例教学,学生基本能做到:面对不同的受众,运用恰当的格式和平实的书面语来准确清晰地表达。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从学生的反映来看,效果也很好。
(三)开发网络环境,优化教学过程
在应用文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多种功能,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把枯燥的学习变成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过程。
例如,专用书信的写作,如自荐信、个人简历等内容,可以从网上搜索相应文章,了解成功的自荐信的写法,从而写出符合规范个性鲜明的自荐信,最后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并由教师及时参与点评,指导学生写作。这种网上协作学习的方式可极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结束语
根据《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技工学校培养的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因此,技工学校的学生不但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这样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经受住市场和社会的检验。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背景下,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师已经逐步认识到现行教学的弊端与不足,感受到基础学科向专业学科渗透的必要性。因此,语文教师不但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学科专业素养,不断创新教学教法以改善教学质量,还要加强与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走向实验室,走向工地和企业,了解和收集专业课程和职业过程中的写作因子和材料,用恰当的方式把它们运用到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环节中,为应用文写作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李小融.教育心理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洪所.应用文的写作教学[J].学语文,2001(3).
[4]李欣辛.略论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及问题的解决[J].应用写作,2006,(4).
[5]郭耀邦.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时代调整[J].教育与职业,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