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前新课改的进程中,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这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索的课题。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与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与体会,写出此文,愿与全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共商榷,同探析新的教法。
关键词:新课改 思想品德课 教学手段 实践活动 实效性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实效性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线。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呢?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构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创设真实感受人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认识。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前提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种人际关系体系。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所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思想品德实效性的前提。
孔子说过:“亲其师,方可信其道”,政治课教学过程是一种心灵碰撞、思想交流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学生信任自己,接受教育,就要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但是,教师这种威信不是用压服学生来获得,它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应多关爱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以自己的真情感动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自然巡行学生之中,通过语言、眼神、动作等与学生交流。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应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对问题发表独到见解时,教师应及时表扬,陷入疑惑时教师及时点评,多给学生以宽容,这样师生浑然一体,学生就会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和学习时,感到老师可敬可亲,从而更加爱学、乐学,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提高思想品德课效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相反,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磨灭,使学生厌学,严重阻碍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效率。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基础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要实行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取舍乃至教学语言的运用,都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状况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将引人入胜的寓言、故事、漫 画、歌曲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总之,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在不断的探究学习中,理解知识、感情道理、践行道德,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关键
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现代教学中,要使学生乐于接受熏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和优化。
(一)要在教材调研和“充电”上下功夫
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勤于疏通教材和参考资料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使用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同时研读教材和参考资料,结合学生的实际,理直每课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然后考虑用什么教学方式方法去使学生掌握知识,理解重点,解决难点,达到课标。要做到这点,教师要不断扩大视野和增加信息量,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在教学中才能使自己得心应手地进行创新教学。如果没有新知识的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师的上课只会因循守旧、照本宣科,使学生乏味,没有新鲜感,也产生不出学习兴趣。教师通过阅读大量的与教材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相关学科知识,并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插进一些课外知识,一方面使课堂气氛得到活跃,拓宽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充实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端正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知行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三)要善于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是实现有效性的保证。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与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思想品德课必须符合学生的行为特点。现在的学生社会接触面很大,视野很开阔,思想活跃,接受力强,具有探究和获得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不顾学生实际,依旧照本宣科,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切合学生特点,在深入理解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活”起来。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我根据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特点,特别注意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尝试运用体验式教学法。该谈的谈、该讲的讲、该讨论的讨论。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感觉法律的尊严》一课,可采用启发式和讲授法;内容简单易懂、条理清楚的内容内容,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可采用阅读法和自学法;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涉及学生已有一定认识的内容,如《积极地对待挫折》,可采用讨论法。读、议、讲穿插进行,通过恰当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提问,积极参与讨论等,这种变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