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新课程的使用,我们必须要有新思考,形成新理念,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新课程所提出的要求,真正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但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政治课教学,必须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是教学主体,转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创设情境,实现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关键词】:以人为本;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创设情境
【正文】:
思想政治课历来被学生认为是既枯燥难懂,又复杂难考的一门学科。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课既好听又好懂,既好学又好学用,是值得每个政治老师探索的问题,我州于2007年12月全面启动了校本培训学习,恰逢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和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使教师的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那么,思想品德课如何教学才能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呢?在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学能力方面,教师应如何去做呢?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式应如何转变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呢?对此,本人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而健全人格的核心是自信,教学生如何做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传统的教育模式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偏离了教育的核心,学校本是学生的家园,而今都让学生望而却步。以前学生的物质生活匮乏,但学生生活很充实;而今学生的物质生活富有了,但学生生活都变得单调了,因为老师一味地灌输知识,考分成了学生的命根,升学率成了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的领导,教师为了所谓的教学质量的提高,采用各种手段,结果是学生的成绩上去了,学习兴趣消失了,这些都严重违背了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的终极目的背道而驰,这种教育是可怕的。
新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张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人格。要求课堂不再是“一言堂”、“满堂灌”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学习模式不再是被动简单的听、读、记、背,而是师生共同的互动学习共同体。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自主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并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自我。因此,改革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知识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观念,不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机器。
二、用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的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提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抱着探究的精神,使学生在努力掌握现有知识的同时,体现出丰富的创造性。长期以来,要学生“死记硬背”这个顽症始终困扰着教学,尽管中考也实行了开卷考试,增加了开放性试题,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但却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1、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相比,概念较为抽象,社会现象纷繁,初中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单调、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自主探究空间。我在讲保护环境的有关内容时,在看过环境污染的图片后,鼓励学生思考身边的环境状况,再思考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等,可以引发学生跃出书本去思考,去探讨。而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气氛中轻松获取知识。
2、建立学习小组,进行竞赛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好胜,表现欲望强。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可促使学生自主发展,在初三复习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一个个互助小组,一起复习,互相提醒补充,形成组与组的竞争,人与人的竞争,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3、开展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对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培养学生沟通、合作、共处、交流等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共同对存在的难点、疑点进行讨论和交流,对社会上普通存在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在最后进行引导和评价以及补充,使学生逐步认识事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时,我首先向学生们讲授了“晏子使楚”的故事,然后问;晏子为什么要坚持从大门进入?这时居详同学马上举手回答可能有是过于激动,说到后面竟结巴起来,其他同学听后哄堂大笑,居洋一下子面红耳赤,我适时抓住这一突发事件,放弃了准备好的教案,设置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一;当回答问题时,我们如何做才算是尊重他人?问题二:当自己回答问题遭到其他同学取笑时,我应如何做才能赢得自尊?经过讨论,学生明白尊重他人要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不能随便取笑他人。每个人都会出现差错,当面对别人取笑时,我们要豁达,大度些。这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中的知识点,又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首先,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出示教学目标或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寻求答案。然后,学生解答问题,教师精讲释疑,学生会的问题不讲,通过“兵、练兵”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讲,教师的职责是引导、点拨,最后当堂训练,当堂作业,当堂解决。
三、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新的时代需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评价机制,新的教育方法,我们只有以全新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全面地评价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心灵关爱和行为引导,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个案例:范小松,湖南省隆回县人,初中毕业后以“计划外收费生”进入隆回一中读高中。1996年3月5日,学校根据范小松一贯表现差违纪频繁,并且两次打人等情况,勒令其退学,1997年,范小松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其父认为这与隆回一中的处分有关,于是把隆回一中告上法庭2000年9月湖南省高院作出判决,隆回一中因处分学生不当一次性赔偿小松8万元,这一案例值得我们深思。
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更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江泽民同志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既然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培养各方面的素质,那就要求教育评价机制必须改变,不能仅仅以成绩评价学生,也不能因学生有违法行为来否定学生其它方在的优点,如果范小松的学校和老师不是带着有色眼境来看待、评价他,而是善于发现其优点科学地加认引导和矫正,也许结局便不会如此了。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只要扬长避短,勤奋学习,都可以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师评价学生不能只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一标准,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设计多元的评价标准,智力,德育、劳动、音乐、美术、自立能力,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应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去,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就可能为学生找出一条灿烂的人生道路,就可能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不同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