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要求老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教师根据教材实际,设置问题,学生会作出各种回答,其中会出现与课堂无关的各种稀奇古怪的说法。作为教师对此不能听之任之,或者斥责,或者一笑了之,而必须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尤其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去分析,正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点评,达到“清风徐来水波兴”的最佳教学氛围。
我在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点评艺术。具体说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重视情感沟通
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是一种高级的心理现象。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只有使受教育者在某种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满足中,才能引起他们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反应。课堂点评也只有当学生亲自感受点评意图的善、内容的真与形式的美,才会在情感深入的过程中跟教师产生趋同性,产生心灵的共鸣。因为现代学生情感世界可塑性大,心灵脆弱。在新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课堂点评真正促进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课堂点评的过程中,逐渐地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理感受;增强学生在成功方面的体验;从学生自身的发展上肯定和激励学生的进步;这样自然地在师生之间拉近了距离,筑起了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
二、注重“引导”
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作为教师,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教师要通过明确、有针对性的评价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情感走上正道。同时,要巧妙地运用评价进行学习方式的指导,给人以启发、以激励;也是十分重要的。记得我在一次课外作业的点评时,一位学生正确地报出了某道难题的答案,我及时表扬了他,然后请他介绍心得,归纳方法。还在一次小学六年级作文讲评的课堂中,我组织学生对有关同学的习作进行评价时,其中一位同学话音刚落,立即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此时此刻,我很高兴地说:“这位同学的评价真是高人一筹!”教师这样有根据地评价了学生,有目的的引导了学生,带动了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使学生向高层级能力发展。
三、讲究语言的趣味性
一次,在课堂教学中讨论一个问题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发言重复了前面一些学生的发言,对此我并没有立即指责学生,而是幽默地说:“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一下,是吗?”学生高兴地点点头。我国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要求我们尽量使受教育者在快乐中感受到知识,也就是使他们学习愉快。例如:有的学生做试卷时,不注重卷面,乱涂乱划,使阅卷老师不悦,影响得分。于是我在课堂上说:“我们有些同学总认为自己是了不起的将军,用几根弯曲的箭头或弓便命令阅卷老师去东征西讨。”学生在笑声中,体会到卷面整洁是多么的重要。由此可见,谐趣的教学语言是符合教育中的“乐学”原则的。这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敏捷与灵活,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趣味横生。
四、恰到好处
我们的批评和赞赏都必须恰到好处。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只要学生发言,就说“很好”,“真不错”,这样的赞赏对小学生在激励方面有好处,但会失去应有的价值。我们的批评与赞赏必须客观公正,同时还必须把握评价语言的“尺度”。
有些点评,我认为可供参考:(一)与同学对比。如:“到目前为止,你是回答得最出色的一个!”(二)与教师对比。如:“这位同学朗读课文,有些地方比老师还朗读得好,朗读能力真强。”(三)跟自己对比。如:“据我所知,你这次发言是棒的,希望继续努力。”
有位博士生导师说得好,新课堂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我们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功能的发挥,注重课堂点评艺术,这虽然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然也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因此,我们必须讲究课堂点评艺术,不断学习,努力探索,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