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与理论基础:
音乐表现力是什么呢?许卓娅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又有这样的界定:“音乐表现力是建立在音乐感受力基础之上的动手操作能力。一般意义上的音乐表现力是运用嗓音和乐器来制造音乐的音响,并通过音乐的印象来表达情感和观念的能力。但是,在儿童音乐教育领域中,往往还包括运用其他符号系统来表现个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的能力。”本文中的“音乐表现能力”侧重于指“运用其他符号系统(动作、语言、造型艺术等)来表现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体验。”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音乐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提到了“创造性表现的”问题,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把“创造性表现”作为重要一项。一份“美国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标准”中也有提到:通过歌唱、演奏乐器、律动或语言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2001年8月 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艺术、目标”中要求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如果不表现出来,我们又如何能知道他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他的理解是什么,他又创造了什么呢?又如何促进幼儿其他方面(如社会性、情感、认知等)的发展呢?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音乐表现力之于幼儿是一种目标要求,也是发展的需求。中班幼儿处在学前时期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身体、动作发展较之小班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具有较强的音乐表现能力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班进行发展音乐表现能力的教学尝试可行性更强,同时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通过前期观察和调查,我了解到,幼儿在音乐表现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表情呆板;形式单一;表现动作不合拍;模仿性强,创造性差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教师的教育目标、方法、程序设计不合理,不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幼儿自身的倾听、理解、想象、创造能力较弱,主动表现意识不强;幼儿的节奏感不强。针对这些情况,我在中班进行了发展音乐表现能力的教学尝试。
二.教学实施的具体内容:
(一)节奏创作活动:
1、寻找丰富的节奏元素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我们和孩子一起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呼呼的风声;轰隆隆的雷声;哗啦啦的雨声;门铃声;电话铃声;钟声;火车、汽车、飞机声等等,从中寻找音乐的节奏元素。在伟大的艺术作品中,也同样有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以自然音响为模仿对象的作品或乐段。如:《苗岭的早晨》中百鸟的清脆婉转的鸣唱;《百鸟朝凤》中的百鸟齐鸣的盛大气势;《野蜂飞舞》中蜜蜂的嗡嗡盘旋声;《钟表店》中各种钟表的声音,长短不一,回味悠长;《水族馆》中哗哗的水流声等等,都是对客观生活的创造性表现。在孩子的多次倾听中,这些有着强烈现实意义的节奏元素便会潜移默化的被幼儿所吸收。幼儿因为年龄的原因,都特别喜欢动画片,因此,从他们喜爱的卡通形象的活动中寻找节奏也是非常可行的方法。如大脸猫开汽车的画面,扫地的画面,蓝皮鼠走路的画面,黑猫警长开着摩托车的画面等等。
2.对节奏进行联想表现
当幼儿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节奏型时,我们适时地引导他们对节奏型的特点进行分析。如:长时值的节奏型X——— X——— 具有宽广而悠长的表情能力,XXXXXXXX这种等分的节奏型具有较强的紧张度,短长相间的节奏型X—X X—X 富有生气和动力感,XX XXX X的切分节奏型具有漂浮、不稳定的表情意向,再例如:进行曲常采用X X X X X X X X 的节奏型,体现雄壮有力,如同队伍行进;圆舞曲常采用X—X X—X 或 X X X 的节奏型,体现轻松、优美、自如的感觉等等。少数民族的乐曲节奏也有独特的风格,如维吾尔族常用XXX XXXXXXX的节奏,蒙古族常用 X .XX. X的节奏型表现骏马奔驰的情形等等。如对“XXXXXXXX”的节奏型,幼儿有的说是马儿跑,有的说是鸟儿飞,并且边说边动,对X X X X的节奏,幼儿会想到走路、滴水、敲鼓、钟表声等;听到X X X X X X 的节奏,幼儿会想到跳舞、划船、荡秋千等;还有一些孩子为比较简单的节奏配上自己以为合适的声音和儿歌。如为XXX XXX 的节奏配上“一二三,四五六,外婆家,有舅舅”、“毛毛雨,轻轻下,春娃娃,快长大”;为XXXXXXXX配上“哗啦,哗啦”或“爸爸,妈妈”等;由一些密集型的节奏联想到紧张、忙乱、欢快、运动等;由疏散的节奏联想到放松、沉重、休闲、平静等。孩子们的想象奇特而大胆,我都是给予鼓励和肯定,为其创造活动营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
(二)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
中班幼儿的心理活动仍是无意性为主,他们的表现活动往往更多的受自发的、无意识的心理尤其是情感的驱动。因此,教师要在表现活动中创设适宜幼儿的情境,去激发他们的情绪和表现欲望,使他们伴随着情绪的体验,在感受歌曲、乐曲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利用德彪西的《月光》作为表现的对象时,我创设了一个种子发芽、抽叶、开花、休息的情境。让幼儿随着乐曲的旋律想象自己是一颗小种子,“在泥土中静静地躺着,春风吹,春雨浇,小种子慢慢地发芽了,抽叶了,开花了。花儿在春风中摆动,在月光中休息。”使幼儿产生了表现的冲动。他们纷纷动脑筋想出了很多种展现种子等待、发芽、抽叶的动作。在“花儿随风摆动”的环节,他们更是“怪招迭出”,姿势各异。有模仿各种动物的;有表示看见其他“花儿”惊奇、喜悦的;还有好几个人拉起一个圈来,他们说这是花儿在跳圆圈舞……他们在尽情表现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表现音乐的兴趣和能力。
(三)提供材料,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积极地对音乐进行表现。
中班幼儿具体形象性的思维特点决定他们更加喜欢具体形象的物体。因此,我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锅、碗、盆、勺、铲、筷、搓衣板、毛巾、雪碧瓶、易拉罐、桃核、各种动物头饰、彩带、花、时装、“T”形台、面团、擀面杖、各种打击乐器、水彩笔、纸等等。在倾听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用以下方式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1、动一动。幼儿随着音乐做各种动作。这时候他们有的戴上头饰、拿上彩带、花等舞蹈;还有的披上时装、走上“T”形台,随着音乐走起了“猫步”;还有的系上围裙,揉面团、擀饺皮、切菜,俨然一副小厨师的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