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启动自主学习动力系统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中有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开启学生自己的动力系统,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参与到学习物理中。
(1)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景,使模糊的认识直观化。
物理是门实验的科学,物理教学尽可能多用实验创设生动直观的问题情景。如在气体流速与压强关系教学中,在倒置的漏斗中放一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观察乒乓是否下落。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想恰恰相反,这个现象既出乎学生的意料外,又会使他们感受到实验的重要性,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答案,带着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得出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才印象深刻。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规律形象化。
利用常用仪器、教具进行实验是最基本的手段,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加信息量,让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明显的现象,直观地感悟到变化的规律,提高学生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凸透镜成像这一实验,在课件的逼真模拟动画演示中能让学生直观地感悟到像距与物距的变化过程,得出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变大这一规律,并让学生生动形象地看到特殊点成像的规律,从而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
(3)利用故事、史料,文字材料创设问题情景,使枯燥的内容情趣化。
创设情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学生集中精力,提高效率。如在《汽化》教学中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表演者赤着脚在烧红的木炭上行走,描述了人在650摄氏度的木炭上步行了约7.5米的事迹,当学生听说时,感到很惊奇,他为什么能如此做呢?学生众说纷纭,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汽化,学生急于想得到答案。
(4)联系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使理性的知识生活化 。
物理与应用息息相关,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生产、生活情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触发学生求知欲,并能在生活、生产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在《不可见光》学习中,教师列举现在宾馆里的洗手间里,有一种新的水龙头,人手伸过去时水自动开流,人走自动关水,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感到好奇,就积极投入到课堂探究学习中来。
2、创造条件,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
(1)精心编写导学练案,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基本材料
突然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他们,刚开始学生往往像久囚于笼中的鸟一样,放飞后不敢飞或不会飞,必须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初期,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充分分析学情,构思教学创意,教师反复交流切磋,编写好《导学练案》,“导学练案”的核心是“导和学”, “主导”者,主要在“导”。 以学定导,促使“导”围绕着“学”转。如在《熔化和凝固》的前置学习中设计:如何使蜡烛熔化?说明熔化时需要吸热还是放热?蜡油滴到冷铁板还是热手背上更易凝固?说明凝固时需要吸热还是放热?既然熔化吸热,那么不同固体熔化吸热时温度变化情况是否一样?怎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想一想你们小组的几个人该怎样分工合作完成探究?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基本依据,才能做好学生登堂入室的引路人。
(2)建立物理探究小组,构建自主学习的机制
物理探究小组,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单位。每小组通常由4~5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构建合作小组,首先从全班挑选出若干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爱动手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选择编排每组的组员,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最后由物理教师与班主任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并特别注意为班上的特差生、“调皮王”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如在探究不同固体熔化规律时,每组4人中一个报时、一个读温度值、一个观察记录现象、一个记录数值和绘制图像,每人都有自己的一份事,哪一个不尽心都会影响本组的探究效果,这样就减少或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3)尽可能提供探究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多参与探究
学习过程的实质和核心在于理解,而不是记忆。针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探索性物理实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物理问题,新科技中的物理问题,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等尽可能多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例如:在“电磁感应”一节的学习中,变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给学生发实验器材(干电池、电流表、原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实验中让学生首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再观察怎样运动线圈才能产生电流,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的关系,把直观的材料作为培养学生知觉、观察力的材料,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感生电流与磁场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并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亲身经历与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学生的体验感悟更深刻。
(4)利用身边常见物品做小实验,助推学生小发明,小创造
学生创新的基础是乐于动手去摆弄。力、热、声、光、电等物理现象随处可见,杯瓶管、日常用品俯首皆是。巧用这些日用品进行物理实验,既能学以致用变废为宝,又能增加物理情趣,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如利用水杯透镜观察电视机屏幕的三原色,背对太阳口喷水看人造彩虹,利用小药瓶做水瓶琴,利用饮料瓶做一些力学、光学、声学、热学小实验,利用磁铁金属丝制作小电机等,我校八年级罗浩同学,制作的“气压佐料瓶”获国家专利。
(5)设立实验角,方便学生随时自主探究
教材中很多内容需要用到基本的器材,根据教学进度,适时在教室实验角放置一些基本器材,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本内容去“玩”。如学完光学内容后,有意识的将一些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蜡烛、光屏、甚至望远镜和显微镜等留在教室;在学完电路内容后,将电池、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变阻器、导线和开关等留在教室;让学生自己制作的小实验陈列在实验角,如学生自制的电动船,自动测风速仪,自制指南针等。哪怕开始时可能出现一些混乱甚至少数仪器被损坏,只要加强管理、教育,就能减少这些不利因素。学生在“玩”和比的过程中,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都在这些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得到培养。
(6)、充实实验器材、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