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针对信息时代教育的特点,本文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例,提出要以新思维、原动力为教学出发点,提高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水平。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教育 新思维 原动力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加快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学习成为生存的重要途径,而教育是学习的主要载体,计算机成了人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如今教育的交互性和多元性增强,导致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多媒体技术到网络教育,再到微博、虚拟社区等系列工具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与方法。本文以计算机教学为例,对如何处理好计算机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更好的利用现有的信息通道,如何激发新的教育思维和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进行探讨。
一、教育信息化的时代特征
教育信息化在信息与通讯技术的促进下加速发展,为教育环境成为公平、开放、实时的健康环境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教师、学生两大角色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在新的教育环境下,他们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但是双方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成为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手段之一,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资源获得上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教育本身内化为教师和学生将海量信息重构、交互和提高。
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全面优化了教与学的过程,全力保障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从教学层面看,现代教育打破了传统课堂时空局限,更加利于组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创新实践的教学活动;同时也利于教师根据内容和学生特点的知识传授,灵活设计、张弛有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原动力。从教学时段上看,课前,预习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起点;课中,有选择性、分层实施教学发展了学生个性、教学效率提高;课后,师生间及时的信息反馈保证了练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在信息化时代,使得教学新思维和学习原动力成为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计算机教学中的新思维
根据教育信息化的特征,计算机教学要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原动力为基本出发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活跃的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原动力。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加强教育互动。教育互动的效果直接反映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以及创造力等,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计算机教学中,教师的素质在引导、激活学生思维中有着重要作用。计算机教学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学习主体思维活跃度。学生在学习前期对知识的渴求度;学习中的愉悦度,学习后期的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是主体思维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引导、启迪作用,促进学生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保持其浓厚兴趣,提高其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乃至创新思维达到质的飞跃。由此可见,渊博的知识理论水平,创设丰富多彩课堂的能力是对每一位教育者要求。教师要过程性地提供最优教学资源,追踪教学资源的应用效果;同时提高课堂驾驭力、亲和力,营造自由、轻松的教育环境。在此期间,双方互动性增强,课堂趣味性增强,教学目标通过优秀的教育交互得以实现。
三、提高教育质量的马达——学习原动力
教育质量提高的最基本的动力无疑来自学习者本身。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原动力,才能达到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其能力的目的。下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为例,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进行探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信息化时代的一门基础课,其教育目标以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练习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为目标,。这就决定了计算机应用教育中教师、学生与教学资源具有强烈的交互性。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和自身的学习需求,通过媒介传输作用,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等信息,在学习必要时实时与教师、其他学习者进行交互,经过学习建构将其内化成自身的知识。随着计算机基本技能的不断积累,使其获取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教学效果与教师水平、学习资源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息息相关,而学生的技能提高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学习兴趣是学习主体主要动力来源,保持学习兴趣,让学生投入全部精力开动自身的马达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下面浅谈一下我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几点体会:
1.加强知识整合,提供最优教学资源。课前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课前自我学习,强化学习知识的紧迫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课中启迪学生思维,整合最新计算机知识,体系化知识结构,利用媒介加强课堂内容的丰富性,气氛的活跃性、交流的愉悦性。课后通过具体实践练习,查阅相关资料,师生交流共同探讨相关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将教师的个人魅力与信息化时代的最优资源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2.强化情感作用,树立必会信心。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热情,必须建立良好师生情感。因为学生可以把对教师的积极情感转移到对教师所任的学科上。学生是否喜欢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关键是情感的调动,所以要非常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情感教育,同时加强教育互动,捕捉学生学习中的每个情感的微小变化。加强互动,因人施教,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通过情感的调动,要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至少战胜自我恐惧心理,建立能够学会的信心。
3.确立合理学习目标,加强自我学习意识。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都要给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强烈的自我学习意识是学好一切知识的重要保障。计算机课的特点要求我们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完成特定的目标,并时时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准备,时时为实践中的技巧提升及创新性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快乐愉悦的自我学习是提升个体能力的主要途径。
4.激发学习原动力,强化实践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一门课,只有提高学习兴趣,激发主体学习动力,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乃至创新;强化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原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浓厚的兴趣,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联系实际工作生活,提高其工作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好的鞭策与鼓励。例如,让学生解决日常工作中的计算机常见故障问题(如系统故障、硬件问题、病毒等计算机常见问题),给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快乐的提高技能。只有恰当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才会有充足的动力去探寻知识的奥妙,才会在实践中逐渐成长为计算机应用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