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探究。
师:哪组先来说说你们的发现?(引导得出线段比例尺的意义)
3、师:根据大家的描述你能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试试看)
(这时找一生板演)
师:你是怎样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
师:看线段比例尺一会又变成了数值比例尺,看来,这知识之间还都是有联系的。
4、师:那反过来你能根据这个数值比例尺得出这幅图的线段比例尺吗?同桌讨论,说出思路。
5、大家来观察这些不同的比例尺,说说比例尺有哪些特征?
师总结:(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单位长度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
6、师:老师这里有一幅手表的平面图,你有问题吗?
让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疑问。
师:对,我们刚刚总结过: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怎么出现这样一个比例尺呢?我们来看,这张图纸画的是手表零件,这是一种精密的机械零件,它的比例尺是多少?(10:1板书)。
师:仔细看看,它们在书写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这种比例尺的后项是1,前面那些比例尺的前项是1。
这个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这样的比例尺表示?
先找几个同学说一说,然后教师总结。
师:前面那些比例尺的前项是1,上面这些比例尺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以后画在图上的。根据它们的特点把这种比例尺叫做缩小比例尺。手表零件是一种精密的机械零件,本来就很小,再用缩小比例尺行吗?这其实是把实际距离放大了,这种就是放大比例尺。
(随手写50:1)这个比例尺是缩小还是放大比例尺呢?它表示什么意思?
师:那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到这两种比例尺呢?谁能举个例子来说说?
生:在绘制我国地图或我们学校的平面图时,就要用到缩小比例尺。
生:在绘制精密零件的图纸时就要用到放大比例尺。
师:说得真好,在绘制地图时就要把实际距离缩小,而对于精密的机械零件为了便于生产,就要把它放大一定的倍数以后画在图纸上。
师:我们认识了缩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那有没有既不放大也不缩小的比例尺呢?(有)能说说那是什么样的比例尺吗?(1:1)有没有这样的比例尺呢?
师:同学们,不论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缩小比例尺,还是偶尔见到的放大比例尺,还是既不缩小也不放大的1:1这样的比例尺,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根据需要来确定。
【这一大环节在设计时,练习中蕴含着新内容,新内容又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各个小环节过渡自然、不生硬。学习比例尺后练习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并说意义,再出示一线段比例尺,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动脑猜想、动口讨论探讨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关系和互化,这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探究的结果,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为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又向学生渗透了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以及它们的不同应用,拓宽了它们的思路。】
四、生说收获。
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内容?
教学反思:在备课时,我的总体思路是: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主线,把各个教学环节“无痕”的串起来,让学生学起来水到渠成。
上完课后感觉处理好的地方有:
1、导入方式新颖、有趣。我先让学生欣赏上海世博会的几张照片,把同学们带入世博会现场,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再谈话:“老师在暑假中从邹平坐汽车到上海用了10个小时,而一只蚂蚁只用了3秒钟就从邹平爬到了上海。这是为什么?”既引出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又调动起学生听课的兴趣。
2、引入新课由易到难、学生更好接受。导入环节结束后,我领同学们先做一个热身:(1)、画3厘米长的线段。(及时表扬标上长度的同学)(2)、画10厘米长的线段。(3)、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为画足球场地打基础)(4)、出示本节课情景图:画一个长95米、宽60米地足球场平面图。到这里出现本节课的新内容,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思考:没办法画出实际的足球场地大小,可以画一个像类似于第3个的长方形。因此,每一个同学都顺利地画出一个很像足球场地的长方形。
3、各环节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如在学习比例尺的概念后,出示一个玩具四驱车的平面示意图,让学生说出比例尺1:4的意义后,再出示标有线段比例尺的篮球场平面图,学生一看,没发现刚学习的比例尺形式,教师顺势引出新的概念: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化。新的内容隐藏在练习中,练习也有新知识的渗透。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1、题目中具体比例尺表示的意义说的不够,应该再让学生小组之间说,同桌之间说,多让几个同学说等等方式练习。
2、处理“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环节时,有些仓促,处理得欠火候。可以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了解和区分两者在不同地方的应用,从而更好地区分。
3、由于具体的足球场地的实际大小限制,学生生成的资源只有:画出的示意图长9.5厘米、宽6厘米这一种,发散思维还需要继续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