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体育活动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活动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来源:互联网 sk004 | 杨泗楼 樊华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体育运动  健康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说明了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通过体育运动,既能促进中学生肌体的生理健康,又能增进其心理健康。

  关键字:体育运动 健康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假如问你“你心理健康吗?”恐怕绝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当再问你能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并能加以良好的应用吗?恐怕多数人说不上来。让我们先熟悉了解一下它的定义。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包括两方面含义:(1)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2)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心理健康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其实心理状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具有连续性,如潮水起落,一般人总会间歇性出现心理不健康的状态。心理状态有时就像人的身体,生大病的次数不多,可小打小闹的感冒头疼等总少不了几回,关键是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毛泽东同志早在他的《体育之研究》中,对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勤体育则强筋骨,又足以增知识,又足以调情绪,又足以强意志。”我国体育界前辈马约翰先生在他的《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运动“可以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锻炼可“培养勇敢,增强意志、自信心、进取心和争取胜利的决心。”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本文针对中学生做以下剖析。

  一、体育运动能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能使人开朗、乐观、充满生气。体育活动的特征是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是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体育锻炼者越能克服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艰苦、疲劳、激烈、竞争向上是体育活动的特点,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总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它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优良品质,使中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以后的激烈竞争学习。

  二、体育运动能调节和改善中学生的情绪

  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它能为郁结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而体育活动又能直接给人带来愉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伯格研究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60﹪-75﹪)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30分钟,有利于情绪的改善。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减轻或消除情绪障碍。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下,中学生处在时间紧,任务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心理上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不安。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不良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三、体育运动能增进中学生的交往、和谐人际关系

  体育比赛是比体力比能力比技术比战术的竞争,不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在政治、经济中占上峰的人不一定是体育竞争的优胜者。工作生活中领导与下属、老板与员工,老子与儿子等角色是不能随意互换,但在体育运动中角色的变化却是很容易的,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选择相应的体育项目,在同一个对抗竞争的运动中,进攻与防守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固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生活空间被拓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人与人之间有了亲近感。尤其当学生邀请或被邀去参加一些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体育活动时,在与同伴交往、默契配合、同练同乐中常常会得到一种非常美妙的快感,自然会忘掉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和忧愁,使不良情绪得到及时调整,精神压力得到缓解,交往的需求得到满足,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

  四、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运动是在规则的要求下,使双方在对等的条件下进行体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较量。这种竞争是为追求卓越成绩而努力的。证明自己或本队员的一切行为都要有整体意识,要从全局出发,要摒弃个人的私心杂念,为加强和发挥整体力量而努力。当然,这种合作不局限于同一集体内,还应包括与对手、观众、裁判等方面的合作。不尊重对手、观众,不服从裁判的判罚,比赛将无法进行。现在的中学生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中,他们是作为一个个个体去学习,竞争相当激烈。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五、体育可以规范中学生的行为,增强自信

  人在运动中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可以增强自信,提高自尊;竞争又使自己的社会价值被认可。体育运动暴露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可以让人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发挥潜能与长处,克服缺点与不足,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体育运动大多在规则的规范要求下进行,每位参与者都会受到规则约束,因此体育运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体育活动大多是集体活动,作为集体成员,自然具有集体荣誉感,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同心协力,互相配合。这种活动对学生的社会发展是具有非常明显作用的,它锻炼了学生以社会性要求来确定自己的目标,进而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要求自己遵守共同的准则,否则就会受到谴责,甚至被排斥,这自然就规范了自己的行为,促使自己的社会性发展。

  六、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将面临着工作的重负。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它的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加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如身体的疲劳、精神上的焦虑、恐慌以及学习中挫折造成的抑郁寡欢,无精打采,甚至生活缺乏乐趣而出现厌学逃学等。而体育活动就可以使这些不良的情感得以释放或得到弥补和平衡,通过体育活动消除疲劳、忘却烦恼和痛苦,以充沛的精力,良好的精神状态回到学习中,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七、体育活动可以对中学生心理疾病的进行治疗

  学生的心理不是孤单的,身体与心理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学生的心理与周围环境,周围的学生也是互相协调、互相影响的。体育活动为学生的社会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活动空间。如对于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合群的学生,可以让其参加集体性的项目,如拔河、篮球、排球等,这些集体性项目会使人慢慢改变孤僻的个性,逐步适应与人交往;对于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可参加一些时间较长、需要持久而有耐力的项目,如下棋、太极拳、慢跑等这些项目能增加自我控制能力,使情绪更加稳定,改变急躁、易冲动的缺点。通过运动能使人受到的消极情绪和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和转移,消除心理障碍,使中学生的心理得到调整并恢复到健康状态。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蚌埠医学院学报《蚌埠医学院学报》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于197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4-1067/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临床...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8年,由河南职工医学院主办。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为公开发行刊物以来,一直执行既定的办刊宗旨:严格遵守出版物发行管理规定,...
华东公路《华东公路》
《华东公路》本刊1978年创刊,为华东地区公路科技情报网网刊。由安徽省交通厅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技术类科技期刊。 《华东公路》以理论为指导,注重实践,以实用技术为...
 政工导刊《 政工导刊》
《政工导刊》杂志,于198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1-1063/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心理服务、...
地方治理研究《地方治理研究》
《地方治理研究》杂志,于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6-1343/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社会治...
淮海工学院学报《淮海工学院学报》
《淮海工学院学报》(季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淮海工学院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科学)综合类学术性刊物,创刊于1985年,为中文季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