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来越多的学生迷上了网上游戏网络游戏,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时心不在焉。我们的课堂能不能借用网络游戏的“光”倍受学生欢迎?实践证明:小学数学课堂借用网络游戏按照“游戏目标——课堂激趣、游戏过关——课堂层次、游戏伙伴——课堂交流、游戏升级——课堂评价、游戏疗伤——课堂辅差”程序教学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网络游戏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迷上了网上游戏网络游戏,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时心不在焉。常常听到老师和家长们埋怨:“网络游戏害死人!”网络游戏之所以能吸引孩子,主要在于:它华丽的画面,精彩的打斗场面,一个个让你欲罢不能的游戏关卡,以及游戏中并肩作战的伙伴之间的情谊……一个个充满诱惑的理由,让一大群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中就不乏本身就自制力薄弱的孩子们。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不反思,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不能像网络游戏一样吸引人?我们的课堂能不能也借用网络游戏的“光”,倍受孩子们欢迎呢?为此,笔者一直在摸索中进行实践,通过不断实践,形成了如下观点:
一、游戏目标——课堂激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激发出学习兴趣。“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所有网络游戏都有着一个若隐若现的最终目标,使游戏者感兴趣,却又无法预知,于是急于想知道游戏最后究意会有怎样的结果。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可以采取这种形式,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充满期待。
例如,我们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时,可以在课前对一个学习比较差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提前教会他简便计算的方法。一上课,就告诉全班同学:“今天老师奖励给了×××同学一件法宝,有了这件法宝,他能在计算方面比我们班所有同学都厉害,你们可能都不如他哦!……不信?比比看!”鼓励全班同学与该生进行计算比赛,(有了简便算法,自然比其他同学算得快)经过两三道题的比赛,抛出:“想不想也拥有这样的一件法宝?”孩子们自然想得到这样的“法宝”,对课堂的专注度也就提高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又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简便算法的妙用,还能使学困生对学习产生自信。
二、游戏过关——课堂分层
试想:一个网络游戏的每一关如果都是相同的场景、相同的“武器装备”、相同的过关要求、同样轻而易举便能获得的成功,喜欢网络游戏的人可能有多少?同时,在游戏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原本并不喜爱网络游戏,可是在游戏的过程中他发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做到许多其他玩家不能完成的事情,在一般玩家还在苦苦的找寻消灭怪物头目的方法时,他们已经可以轻松的杀死怪物头目,甚至做到“秒杀”——这就是所谓的“高端玩家”。正是这样的成就感,玩家对他们的赞赏和推崇,让他们不可自拔的喜爱上了网络游戏。这也间接提醒我们教师:我们的数学课堂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基础,体现不同的层次性,设计出对智慧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迷恋上我们的课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8、9的乘法口诀时,就应当与教学2、3的乘法口诀不一样,根据学生已有的学生基础设计有思考性、启发思维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记忆8、9的乘法口诀,教学重点也应从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转变到如何快速记忆。教师可设计: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记住8、9的乘法口诀?引导学业生应用观察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手指示意等方法进行记忆,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越味性,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能开放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和优化。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亿以上数的认识》时,就可以不再像教学亿以内数的读写时那样逐一讲解,而更多的是针对“亿以上数的读写”与“亿以内数的读写”的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逐步形成规律。然而,当出现问题时,应首先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思考。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可对学生给予不同意义的“过关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关卡”,对能够做到“秒杀”的同学进行鼓励,让他们成为领头人,带领其他同学过关,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团队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得到不同的乐趣,进而像迷恋游戏一样,迷恋上我们的数学课堂。
三、游戏伙伴——课堂交流
笔者对沉迷于电脑游戏的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发现其主要原因是:“里面都是打怪升级,而且有很多人玩。”“在里面聊天认识朋友,每天都有定时任务什么的,逼迫你每天上线玩。”“现在学生的学习越来越枯燥,在家玩网游又不用出门,玩的等级高了还会有自豪感:不能在现实中完成的事,在虚拟的游戏中完成了。”那么,究其原因,是课堂学习的枯燥乏味和缺乏交流。然而,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明显标志。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叩开思维的大门,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是当前教师应攻克的一个难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更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例如,我们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由于是计算教学,教师往往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放心,喜欢手把手进行教学,如果能将这种教学方式变更,或许学生对计算的兴趣会有所提高,对计算能力的提高也会有所帮助。如135×65,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位数乘多位数”和“多位数乘整十数”的学习经验,学生可能会说出将65变成60+5进行计算,135×60=8100 135×5=675然后将8100+675=8775,在小组讨论时,由于学生水平不一,自然有学生会有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的方法比较中,就容易引导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异同处,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合作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而且能通过讨论、比较,轻松地学习算理。
四、游戏升级——课堂评价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后肯定感到腻烦。反之,评价语言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学生就想听、爱听、听不厌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机智敏锐,收放自如,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师生间妙语连珠,精彩叠出,会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老师通过言语、表情、行动等,把朗读要求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特别是教师真诚的评价,注重了随机变化和创新,使学生兴趣高涨,反应积极,都期待自己的巨大潜能被发现。教育,是一种温暖的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赞美一定要真诚而亲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教师一句简单的评价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对于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教师情真意切的评价,定会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让我们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用爱心正确评价。让我们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