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表达,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说话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语言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本着这一精神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质,切实转变观念,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进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在学习课改,推行课改、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特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教学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学生的体验是痛苦的、苦涩的。如果学习是来自内在的,发自内心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它就会成为一种欢快的、愉悦的活动,学生的体验就是幸福的,乐学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学习行为。我个人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乐于学习。因此,教学设计要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不同题材的课文,不同的课堂类型,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一定的收获。
二、教学时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不断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不断促进教师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我改变了教师一人讲,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而是注重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亲自去体验,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活动起来,通过自己读书、讨论、思考学习到知识,学习到方法。
三、教学中多方位开放-----让学生真正体验成功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成功,必须要把我们的教学开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
1、课堂氛围的开放:开放的课堂氛围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活泼的。因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向信息交流的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会产生“叽叽喳喳”、“热热闹闹”的思维言语的真实碰撞,神情、行动的自然流露。只有经过了这些看似无序的“热闹”,学生蕴藏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维的火花才能得到碰撞和闪光,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真情的流露”中表现自己体验获取成功的快乐。
2、课堂学习的开放:我们的教学是否该向学生开放,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呢?回答是相当肯定的。以往的教学目标都往往由教师制订下达给学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个别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创造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制订或选择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而进行学习,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从而大大激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潜能。在学习内容上,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在教学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读、去想、去说、去背。例如,我在教学《放风筝》一课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朗读、想象,说说体会。学生有的喜欢“蝴蝶”风筝,有的喜欢“小金鱼”风筝,有的喜欢“小卫星”风筝……在自由选择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放风筝时的快乐,而且对于怎样把句子写得更具体也有了更进一步地理解与掌握。
3、教学时空的开放:要真正使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成功,就应该开放教学的时空,拓宽学生参与渠道,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学习。一是“两头”开放。即在教学时间上向课前和课后延伸。课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利用字典、词典,自学生字新词,在课文上圈圈点点,记下自己的疑点,这样有利于在新课教学中有目的地提出疑问,解决疑问,有利于激疑启思,唤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课后,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资料再搜集,深化延伸。二是“内外”开放。指在教学空间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学生才是真正开放式教学的主体,否则,学生只是封闭式的被动体。我们应该让学生到更广阔的空间去学习,让他们带着教材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从而使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经受实践的锻炼。
四、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阅读教学的阐述有一个重要思想,即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狐假虎威》一课时,学生汇报可能会杂乱无章,所以我首先提出要求让学生要按顺序一次一次说出狐狸的语言和老虎的表现,这样学生就会逐步养成按顺序说话的习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通过朗读便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所以我比较重视学生的朗读,在课中安排了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和自愿读结合起来,争取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最后,通过讨论对课文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