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策与建议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有制度保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有政府的参与,有法律保障。政府的缺位是目前校企合作表层化的最突出的原因。目前,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必须促成政府的积极参与。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比如从减轻企业的负担这一角度采取措施,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采取免税减税政策,予以鼓励;对参加工学结合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当企业发展遇到困难时,政府出面,帮助优先解决等。设立政府校企合作基金。同时,要提供必须的法律保障,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法可依,在法律条款中明确校企双方的义务与权力。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采用适合自身的工学结合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以根据学校和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有效切合自身发展的形式。工学结合的模式很多,建议采用以下两种。
(1) 订单式培养:即学院为企业提供定向学员班,在培训过程中,学院根据企业对人员的技能知识结构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商定所开课程,按照企业的工学结合的实践要求和课程的性质综合考虑课程的开设顺序,使完成工学结合的学生,到企业之后,直接上岗,消除了企业的后顾之忧,使得校企合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即可促使企业主动积极参与。
(2) 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室:企业为学校提供设备,学院为企业提供场所,所建的实训室既是学院学生的教学实训场所,又是企业员工培训场所。同时,学院为企业的员工培训,提供理论指导服务,企业负责为学院培训“双师”队伍,“双师”再回头为校企合作服务,减少企业“师傅”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负担。学校采用企业的管理理念进行教学管理。这样,“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可以最大限度的在学校完成,企业只需根据自己对人才的要求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就能获得所需的“零实习期”人才。在整个过程中,企业与学院共同自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把校企合作意识融入建设先进实验室,共同培养企业所需员工的校企合作中来。
3. 由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方面加大实践环节的课程量。校企共建专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小组。学校根据专业的理论特点,企业根据该专业的岗位特点和工作需要,在专业建设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并以行业要求制定职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根据专业特点指导质量考核工作。这样,将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中去。
在实施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在选择合作单位时一定要慎重,应选择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遵纪守法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其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时,学校要派出带队实习指导老师,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教育和实习指导。并根据产业需求、搜集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为积累经验,改进工学结合模式奠定基础。第三,在工学结合的教材使用上,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适用于专业发展的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用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因为现行的许多教材相对于生产实践来说,内容相对滞后,比如,“模具制造工艺学”这门课程,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主干专业课,讲述了模具零件的加工制造方法及模具装配调试的方法。其中,模具钳工的内容是一章篇幅较重的内容,而在现代的模具零件的加工中,传统钳工的内容基本被淘汰,我们还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述,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所讲的知识,起不到帮助学生,指导学生工作的目的。
除以上措施外,对学生外出工作减少了理论学习的问题,可以采用两种方案解决:一种是实行学分制,延长学制;另一种方法是将学生的工作安排在暑假。前者对于我国目前这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应尽快进行相应的改革。后者在我国一些高校试点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不影响教学课时的前提下将暑期适当延长,学生通过4个暑期可以有半年多的真实工作经历。毕业时学校给合格的学生颁发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签发的“实践证书”,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取得了优势。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6]16号文
[2] 刘娜,高绍金 从国外技能人才培养看工学结合的重要作用 [J].中国职业技
术教育.2007(21)
[3] 范智军 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8)
[4] 徐友辉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2008(4)
[5] 姜红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1)
[6] 甘慕仪.徐刚 立足地方 工学结合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