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校企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就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 学校 企业
一、工学结合的概念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工学结合的特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对于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各国都有一些自己习惯的称呼,如: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日本称之为“产学合作”,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
二、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最有效的方式
我国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是众所周知的。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有:以高等职业学院为主的学校教育、企业岗位培训和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培训。高等职业学院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学校职业教育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具有系统性,但在实践技能训练方面,与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一差距是限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缺陷,并且,只靠学校本身是很难解决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培养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要实现上述目标,高等职业学院只有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才可以弥补学院在技能训练方面的不足,使学生就业实现“零适应期”,并迅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
根据我国高职教育“宽专业、多方位、宽基础、强技能”的办学宗旨,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不仅能使高职院校办学始终贴近工作实际、贴近职业岗位、贴近社会实践的变动,更重要的是它能使高职教育与工作变化、岗位职业变动始终融为一体;不仅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提高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化学生对职业角色、职业选择、职业实践的认识,帮助学生开展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同时也能使学校较好地解决实训、实践条件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校面向整个社会统筹教育资源,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国外和国内的经验表明,成功的高职教育,几乎都毫无例外地在工学结合上作了积极的探索,成功地把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以及整个教育工作与职业实践融为一体。
三、工学结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 工学结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最有效的方式。早在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走“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路子。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在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例子,例如: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探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的实践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工学结合的动力不足,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为学生安排工作有一定困难;要安排专业对口的工作更难;学生工作要取得报酬更是难上加难。其次是学生外出工作减少了理论学习的课时,影响了书本知识的学习。第三是工学结合不紧,结合水平不高。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教育与企业职业及岗位教育结合不紧密的问题相当突出,没有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真正融入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以及教学的全过程。
2.原因分析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推行过程中 “一头热” 的现象非常突出。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将没有技能的学生安排进企业,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占用企业的生产资源,同时,还要求给学生报酬,也加大了企业的生产开支。即使企业愿意对学生进行上岗培训,而学生实习完之后多数都走了,企业不仅落了个鸡飞蛋打,而且变相地为“对手”培养了人才。同时,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的,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不仅如此,在学生进企业的方式上,我国目前很多学校仍然采用教学实习的传统办法,将学生集体安排在某一个企业。这样学校省力,但企业不堪重负,仅碍于情面而勉强接受,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最终只能是走过场,学生学不到真本领。学校有责任为企业考虑,不能将学生都集中在一两个企业中,要减轻企业的负担,设法使学生的工作分散安排,即每个企业安排的人数尽量减少,最好是1—2人,这一做法可减轻企业的负担,却大大提高了学校工作的难度。但是,这样却可以推动学校内部体制的改革,加强学校与外界的联系,提高学校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知名度。
关于学生工作的专业对口以及获取报酬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对目的的认识和运作的问题。关于工学结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因此只要求与所学专业有联系,不求完全对口。至于报酬,要求所有学生均取得报酬目前在我国尚有困难,但分散安排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现状。同时,将就业市场引入校内,每年为参加工学结合的学生提供劳务供需见面机会,以市场化的手段进行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学生获取报酬的问题。
第三是工学结合不紧,结合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工学结合中,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教育与企业职业及岗位教育结合不紧密,没有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真正融入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以及教学的全过程。名义上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际上在学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规划职业能力和课程体系设置时,很少征求企业的意见,只是“闭门造车”,根据经验或一些理论知识的使用范围去制定;企业也很少就自己真实的、具体的看法和想法根据专业岗位特点,与学校交换意见。这样就造成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上的尴尬:老师教的在企业用不上,工作需要的老师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