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电大开放教育公共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状况、教学现状等方面分析,提出了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主抓教学实践细节落实的课程设计方案,从而最终提高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提高基层电大学生全国统考的通过率。
关键字:计算机基础;电大;课程教学;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全国高等网络教育教学的一门统考课程,也是电大开放教育所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如何开展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全国统考合格率是我们电大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分析
课程性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广播电视大学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是为培养应用型高等人才使用计算机技能而开设的。本课程是一门有关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主要着重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前沿知识的介绍,为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一些计算机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能熟练使用WindowsXP操作平台,基本掌握Office2003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具有网络的入门知识。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获取三种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基础应用等多方面的内容。本课程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
二、学生状况及教学现状分析
学生状况:生源主要来自于全市各地,学生结构复杂多样,年龄跨度大,相当多的学员有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负担,学习时间无法保障,有部分学员未接触过计算机,无上网条件。由此看出,入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层次不齐,一少部分已接近课程要求,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处于零起点。
教学现状:责任课教师根据中央电大及省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要求,制定该门课程的实施细则及教学一体化整体设计方案,各教学点依据课程教学一体化方案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安排具体的导学计划。
三、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方案: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助学为辅,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和多种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教学按模块进行,课内学时为24学时,集中面试辅导课安排12课时,上机实习12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案例设计、任务驱动等多种形式进行课程设计,在机房进行理论和实践穿插讲解,避免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厌倦。
教学组织: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导演,确保上好实践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实践课的积极作用:1、实践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实践课更有利于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3、实践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理念和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的习惯。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中央电大资源,结合本校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实验教学课件,采用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竞赛等多种形式灵活教学。网考统考《计算机应用基础》资源非常丰富,要让学生浏览和学习所以教学资源是不现实的,根据我校学生特点,以教育部网考课件《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练习系统》为框架,配套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课件主要包括课程介绍、实验学习内容、课程设计方案、教学实验大纲、考核要求、典型操作题讲解、模拟实验练习以及课件说明等八个方面的内容。
实验内容:实验内容包括七个部分:实验一WinXP基本操作;实验二资源管理器的使用;实验三IE及Outlook基本操作;实验四Word2003基本操作;实验五Excel2003基本操作;实验六PowerPoint2003基本操作以及实验七实验复习。考核要求包括考试的主要题型、中央电大的期末复习指导文件以及网考考试界面展示。典型操作题讲解主要包括考试操作题题面说明、WINXP操作系统、WORD文字编辑、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Internet应用、Outlook电子邮件典型操作题的例题讲解。模拟试题模块包括理论题50道单项选择题和操作题模拟练习软件(该软件是“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练习系统”)。实验学习内容中附有每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题目、注意事项、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及其解决方案等。该课件主要使用Lectora课件制作软件制作,使用流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声音、动画和视频结合在一起,使课件生动活泼、简单易学,实用性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程度和学习特点适当调整学习进度。每次实验完成后,教师检查学生作品并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册。对于不能按时上课的学生,可以把每次上机练习的教学要求挂在教学资源里,让学生课下完成,教师通过课程论坛进行实时和非实时实验指导,学生通过教学论坛发帖上传作业并完成实验报告册。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面对面实验指导、辅导及监控,最后通过教学软件接收学生提交的作业并进行作业检查、教师点评、小组嘉奖、个人嘉奖等。对于不能按时参加实验辅导的学生,可以通过课程主页进行实验内容的预习、利用业余时间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课程论坛提交实验作品,期间如有疑问可以通过论坛向老师提问,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论坛、QQ等多种方式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最后教师通过提交作品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进行反馈。所有学生在完成每次试验后,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册。
学生完成实验后,通过教学软件提交实验作品并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实验名称、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内容及过程、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辅导老师评语、实验成绩、教师签名、批阅时间等。根据教学实践的要求,该课程至少完成四次实验报告的撰写。
最后,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讨论,以生教生,以生带生,坚决杜绝教学过程一成不变。不同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有少数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水平较高,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都靠教师一一解答,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精力上来讲都不可能人人兼顾,而且有很多学生即使有问题放着、搁着,也从来不问教师,这时,我们教师完全可以鼓励那些学得较好又完成了任务的学生去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发动邻近的学生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其效果往往比教师讲解来得更加明显。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水平,还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