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新课标的知道下,我们逐步认识到思想品德课应该更贴近学生的心路历程,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让课堂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设置教学情景,巧妙设问,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情景、课堂提问、课堂效率
教书育人,育人为本,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一直以来都体现了这一要求,我们这门学科的课堂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不是注重知识一味的灌输,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结出:设情景,巧设问,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设情景,提效率。
教学情境是一种以教师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为途径,旨在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的教学手段。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去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不论是什么学科的教学,导入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导入环节如果能引人入胜,就可以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节课制胜的法宝。歌曲的导入是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导入手段,效果非常好。比如在讲授《中华民族大家庭》时,我就用的歌曲《56个民族》来进行导入,并根据歌曲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边欣赏歌曲边思考问题,这样的导入形式既能让学生喜欢,又能让学生动脑思考。另外还有活动环节的导入方式,比如在讲授《“人”字的结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请几组同位在黑板上两个合作写一个“人”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让其他同学看看哪两个同位写得好,并说出你认为他们好的理由,一般写得不好的都是因为“人”的撇捺没有挨在一起,接着请写字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这次活动,就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整个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比如:
运用教学小品。也就是让学生扮演角色,增加感情投入。在一次听课的过程中,一位老师在讲《心中的规则》的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时,运用了“风筝与线的的故事”,把规则与自由这个抽象的问题通过风筝与线的关系来表现。但是这位老师并没有像通常那样由自己来讲故事,而是请了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风筝和线,通过小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既生动又自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当请学生谈感想时,学生马上就能表达出来,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的课堂学生也愿意走进来。
在对比中感悟。用好坏、对错的对比,能使学生更鲜明的感受正确的价值观,当然这种对比不一定只局限于鲜明的对错两方。比如,我在《正视自我,悦纳自我》的“男孩女孩,各有千秋”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各有各的价值,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女生写男生的优点,男生些女生的优点,接着女生写自己的缺点,男生也写自己的缺点,这样一对比就会发现男生的优点正是女生的缺点,女生的优点正是男生的缺点,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男女两性都存在差异,但是,两者在总体上没有优劣之分,各有长短,各有千秋。
走进生活,拓宽新的学习天地。既然我们的课本那么贴近我们的学生,那我们的课堂就不能只是一个花架子,就也应该贴近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共鸣。比如,我在讲授《“人”字的结构》时,在讲解“人的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以及被尊重的需要都是通过交往来实现的”这个知识点时就运用了这样几个情景:夜晚,当你独自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你会感到________;夜晚,当你和伙伴一起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你又会感到_______。生病时,父母出差在外你独自呆在家里,你会感到_______;生病时,父母陪伴在你的身边,你又会感到______。班干部竞选时,同学们没有投票给你,你落选了,你会感到________;班干部竞选时,你票数过半当选,你又会感到_______。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情景设计,让学生在情感深处认同我们的安全、爱、被尊重的需要都是通过交往实现的。
当然,情境的创设远远不止以上几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锤练语言描绘情境,播入音乐渲染情境,借助多媒体再现情境等,方法不一而足,但目的只有一个: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跟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二、巧设问,效率高。
《心理学》中曾经提到: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可见,在课堂中有效地课堂提问是高效课堂组成的重要部分。
课堂提问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如果提问如果过宽,不能触及疑点,那么,即使课堂气氛热烈,不仅无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而且会使课堂显得空洞肤浅;如果提问如果过深,超出学生的智力水平,那么肯定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信心,肯定会是课堂变得冗长乏味。巧妙的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会存在着这些问题:无效问题较多;提问总是面向个别优秀学生;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问题过大,要求不够明确;对学生的回答缺少及时的、必要的评价等等。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中不再侧重于教给学生一些死板的知识,而是把重点放在了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所以我觉得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探究性。遇到问题,不要直接就问:“……的含义”、“……的意义”这样的问题,应该结合教学情景向学生提问,引发他们的思考,然后分组讨论得出他们的结论,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而不会沦为学习的机器。比如,在讲授《共同的需要》中公共场所、公共设施的定义时,教师先列举一系列生活中公共场所、公共设施的图片,然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先将这些图片进行分类,然后小组讨论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思考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将本来死板的问题变得生动很多,。
设计好问题的梯度。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小问题,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比如,我在讲解《法律初探》中的法律的本质时,并没有直接问学生“法律的本质是什么?”因为这个问题离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比较远,我是通过不同的材料、案例,让学生逐一分析“法律是由谁制定的?”、“法律与道德有什么区别?”、“什么能保证法律的实施?”、“法律的约束范围是怎样的?”等五个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最同学生就能很轻松的得出结论,把复杂难懂的问题简单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