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选择“主动出击”,既要追求效果无限大,又要认可自身限制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力求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力求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追求教育投入的效果最大化、效果无限大的同时一定要清楚: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具有高水平的心理素质,这是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自身限制的珍惜与理解,更是对学生本身自我能动性的尊重与宽容。认可自身限制并不代表工作中不投入,每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都为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平安稳定殚精竭虑,认可自身限制就会给自己寻找一些机会多多参加专业培训与督导,也会为自己考虑量身定制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工作能力,以防止自己的职业枯竭。
3.3选择“主动出击”,不是强迫押来,而是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
主动出击不等于强迫押来。尽管可以用多种方式关注学生的心路历程,比如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监控学生的变化,比如在心理必修课与选修课上观察学生评估其状态。在此基础上依然有很多课题需要探讨,如发出邀请,学生无论如何就是不接受帮助、不来做心理咨询,那又该怎样掌控或保证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危机伤害最小。
总之,高校心理素质教育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发展的最佳途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需边走边探索边修改边提高。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主动出击”也需边做边总结边提高。
【参考文献】
【1】Richard S. Sharf著.胡佩诚等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案例(上下)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25-145.
【2】张日昇.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5-76.
【3】林孟平.中国的心理辅导与治疗迈向专业化之路[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3):39-45.
【4】田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D].中国知网.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75-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