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意义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会主动与作者对话,尤其要让学生学会主动激活文章中全部的话语因子,通过这些因子,发现作者提出的问题,并就这些因子向作者提出问题,寻求作者的解答,从而发展与作者独立对话的能力。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去寻找并激活处于死寂状态的文本的话语呢?主要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1.在平常处激活
有些文本往往在看似平常处的语句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刻的题旨,“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课文的主旨理解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个“平常处”询问作者,再到文本中去寻找作者对它的或明或暗的解释,这样,就可以与作者形成一种对话。我们要用自己真正的感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教会他们读书及读书的方法,并教会他们“站着”读书,做一个始终站立着生活的大写的人。
2.在质疑中激活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面和形式的。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很多人有感情,有真情实感,但不会用真切自然的语言来表达。更有甚者,无情而强说有情——“矫情”,虚伪做作,这更不是做人为文之道。我们的学生是天真烂漫的一群孩子,老师要正确加以引导,使他们能以“我手写我心”。
爱因斯坦说过:“产生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具有实质意义。”显而易见,一个从小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去思考,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人,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注定会“误尽苍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非但要教会、教懂学生,更要教会学生对文本的质疑。只有学生会问问题,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养成主动探索的态度和精神。
3.在比较中激活
“有比较,才有鉴别”。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历来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文学鉴赏的“比较法”侧重于客观的理性评价。把一些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拿来,从不同的侧面,认真加以对照,或相近,或相反,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反复比较,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是灵活,而不是呆板的。
古诗词的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是因为语文教学鉴赏领域知识的贫乏与应有知识的长期缺席,以致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面临尴尬:教师因此不能透彻地理解文本,备课缺少“理”数,而即使肚里有“货”,也无法借助当下的语文知识来承载;学生因此没有学习支撑点,不能深入,学力难以发展,可一旦老师向学生提供新知识时,却由于知识的长期缺席而感到突兀和陌生,由于知识是系统性的,尽管老师尽力地深入浅出和简化,学生还是感到有点“费事”。
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找到讲课的突破口。再次,多问一问,多作些比照,也许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中求得作者为文的意图,从而辨别出孰优孰劣。这样,通过设置参照物,进行比较学习,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逐步树立良好的大局观,又训练了学生细致、辨识的分析能力,从中学会比较研究的方法。
总之,笔者觉得根据反馈的学情,评估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处理教材水平的体现。教师每教一篇课文,在时间的支配上应该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通过学情评估,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