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机功能检测与维修》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基于工作过程实施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培养的学生满足了企业单位用人的需求。
关键词:就业导向 能力核心 工作过程 理实一体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是以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是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密切、服务最贴切、贡献最直接的教育类型。
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是否能够满足企业需求,很大程度取决于高职教育中课程体系的建立及课程实施的方法。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能力体系的职业教育中,教学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劳动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手机功能检测与维修》课程就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之一,在教学中达到了教学目标,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一、课程定位
(一) 课程性质与地位
1. 课程背景
通信产业的发展是当今最具有活力的产业之一,通信技术人才是我国需求量最大的八大类人才之一。随着通信行业持续快速的发展,给手机维修的市场也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手机用户人数的增多和手机故障率的存在是手机生产、销售、维修工作岗位人才需求的原因之一。截止到2010年末,全球手机用户达到53亿,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7.6亿。据国内权威手机零售商称,我国现有手机故障率(返修率)已经达到10%-15%,有些甚至在50%以上。
为了更好地培养手机生产、测试、手机品质管理、手机售后维修、产品营销推广等相关工作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开设了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手机功能检测与维修》。
2. 职业岗位群
通过企业调研,与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共同确定了智能终端职业岗位群,明确《手机检测与维修》课程培养的人才能够从事的工作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核心工作岗位和相关工作岗位如下:
核心工作岗位:手机售后服务、手机检测与维修、手机测试与认证、手机线路板设计。
相关工作岗位:通信产品销售、客户服务、增值业务开发。
手机售后服务
手机检测与维修
手机测试与认证
手机线路板设计
< >专业能力接待顾客与受理业务能力识读手机电路图能力手机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能力手机检测与维修的仪器、仪表操作能力手机拆卸、装配、性能测试能力手机机械和电气方面的故障进行判断以及排除故障的基本能力 专业能力 (三)该课程与前、后课程的关系课程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的前导课程为《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与信号传输》、《通信网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后续课程是《数码产品检测与维修》、《手机线路板设计》、《移动终端设备测试与认证》等,通过前导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了电子元器件的基础知识,通信电子线路的功能、原理及性能分析能力,通信电子线路测试信号和调试的基本能力,数字通信系统各功能模块的性能分析能力,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基础知识。从而为该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手机功能检测与维修》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课程设计
(一) 课程设计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高技能人才。
1. 基于企业调研,确定教学目标
通信技术系教师通过在企业实践、与工程师、技术人员探讨,结合通信行业发展的特点,
根据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合理确定了教学目标,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通信终端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 基于工作过程,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对通信终端岗位能力的分析,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能力。
3. 基于行动导向,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启发引导教学法、解决认知冲突教学法、归纳总结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
(1)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手段
在课件中通过使用大量的图片展示,使学生能够更容易与实物对照学习知识;通过视频资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学生通过登陆网络平台,可以进行课外自主学习。
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也可以和教师、其他学生进行讨论问题,还可以进行拓展知识学习。
(3)通信终端课程教学软件辅助教学
通信终端辅助教学系统,可以随机抽取试题,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学生通过系统评分,可以认识到知识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4.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5. 基于能力本位的多元评价方法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包括学习态度、课堂提问、出勤、作业完成情况、安全意识、规范意识等;终结性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两项。在每个学习情境,每一项任务完成后要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二)课程设计开发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
1. 职业性
该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移动智能终端方向的核心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手机认证、手机测试、手机维修、手机品质管理、产品营销推广等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赋予岗位角色,小组人员履行不同的岗位职责,充分体现了职业性。
2. 实践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要。本课程的教学地点是在移动通信终端生产性实训室,该实训室是按照企业级的终端检测与维修环境设计,搭建真正职业氛围的实训环境,可为本课程提供理论、实操教学等硬件环境,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养与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