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会提问题是学习方法中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
关键词:鼓励 生疑 质疑 激活课堂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端,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造学习动机的切入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教师设计十个问题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要让学生求得真知,增进学问,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提问,特别是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争论的精神,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置话题,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疑问是思维的开始,疑问是创造的动力,师生之间课堂上心灵交流的桥梁就是“问题”。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将会极大的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设置恰当的话题才能启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从而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案例1 “等差数列”概念的教学片断
教师:能把等差数列定义中的“差”子改成“和”字吗?(具有挑战性的话题设置)
学生1:能改,即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和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等和数列,这个常数称为公和,即.
学生2:设等和数列的首项为a1,易推得它的通项公式,事实上,等和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摆动数列,特殊在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和等于同一个常数。
学生3:若把等差数列定义中的“差”改为“比”,这个数列就叫“等比数列”。
………
二、鼓励质疑,启动思维,活跃学生提问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用之于我们的事业。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在做完一道题时,总是想问老师,或找些权威的书籍,来验证其结论的正确。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对权威的结论从没有质疑,更谈不上创新。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变成唯书本的“书呆子”。因此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努力开发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时,思维才算真正启动。
例如,案例2 “”是为等差数列的什么条件?
教学片断:问题一出现,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是充要条件(思维定势结果)。 但稍停片刻,学生1喊了起来:“我们上当了!”,这时也有一位同学不服。
学生2:由已知得,完全符合等差数列的定义啊.
学生3: 1,2,1,2,1,2,…这个数列也符合题设条件,能说它们成等差数列吗?
学生2:(仍不甘心)明明符合等差数列定义,这又如何解释?
学生3:虽然上面这个数列有,
但;(掌声)
……..
任何一个结论都可以提出问题,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这一点,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发现、鼓励学生质疑,他们就能够采取批判性、反思性和探究性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才会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是学生创新精神的源泉。
三、足时探究,延时点评,诱发学生提问
根据奥斯本智力激励原则,学生讨论问题阶段,教师不宜过早给出判断评价,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使他们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不断诱发创造设想,最终使思维走向灵活、深刻和独创。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暗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例如,案例3 在教学“已知是正数,且,求证:.”时,如果教师在学生解完该例后,就加以评判,那么,很多机会就会一滑而过。如果采取延时让学生思考的教学设计,这样不但给学生的自主探究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还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探究结果呈现:
教师:由此题你可以想到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1:如果,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