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摘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在课堂中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 能力培养 优化 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很多学校、班级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观察中发现,很多小组合作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学生四人一组,五人一队,教室里嗡嗡声四起。有的翻课本,有的查资料,有的辩论,个别学生干脆坐着不动,因为没有人愿意跟他合作,结果合作时间很快闹哄哄着过去了,学生们还无法安静。站起来发言的同学(往往是各组学习最好的同学)一张口仍然在说“我怎么样” ,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没有把个人融入团队,更多的是个人意见,像这样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没有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探讨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总结和评估。问题的症结到底出在哪里?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
1、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缺乏有效的操作策略,没有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2、学生不会交流,没有“规则”意识。学生既不懂如何表达自己思想,也不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并积极响应。
3、教师忽视了合作后期的强化工作,致使学生合作能力得不到均衡培养。
二、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将班级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并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活动。它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讲究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它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它将传统教学教师间的单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的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它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歌交融、心理沟通的过程。
三、问题的解决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发挥实效,切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
(一)优化小组结构,合理确定分工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组长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①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②要能管住自己,有助人为乐的精神;③要善于倾听自己小组成员的发言,听取其他组成员的意见;④要懂得怎样组织自己小组成员进行学习,鼓励学困生多发言;⑤要控制好自己小组的吵闹现象,对不积极参与的同学找其原因,汇报给老师;⑥要有对自己小组成员评价、总结的能力。
(二)选准合作学习的内容,做好合作教学的设计,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合作学习能力的养成需要教师选准合作学习的内容,做好合作教学的设计,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这样才能循序渐进的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
1、选准合作学习的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而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和探索性,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的,通过合作交流学生能对问题形成全面、深刻地认识,能感受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也能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其次,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并与他们的智力、经验和知识结构水平相当。这样,合作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个性思想的机会,也能汇集多角度的思想,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的长处,突破个性思维的局限,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做好合作教学的设计。
教师备课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什么时机实施合作学习,等等。另外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预设,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不同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课堂活而不乱,从而确保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把合作技能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
认为合作学习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认为采用了合作学习就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这是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这种认识忽略了“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内容。合作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它还教会学生一定的人际交往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的方式,将合作技能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予以落实。
首先,教师要如同传授学科知识一样教给学生各项合作、人际交往的技能,使他们对合作学习的技能有一定的理解。例如,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听、说、论”的能力,使学生“能听、会说、善辩”。无论是听教师的提问,还是同学的发言都要听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有理有据,当同学发言出现错误时,一定等其把话说完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改自己的观点,同时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盲从,做到有选择的接受。
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合作学习及时指点。和数学概念、原理不同,合作技能的形成不能仅仅靠讲解,教师的参与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三)、建立切合学生实际的评价方案,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对于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竞争,那就尤如一盘散沙,分不分组都一样。为此,在合作学习的前提下,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必须给每个小组加以评分,以确定其在班中的名次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