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职教育发展的起步阶段,国有企业所办的高职院校是实行工学结合的先导。05年以后,民营企业(集团)所办高职院校实行校企一体化的办学体制,彰显其实行工学结合的优势。国家要加大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政策指导的力度,应将其作为审批新建学校、新增专业的重要条件,增加其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的权重。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历程 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16号)中再次强调:“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是党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指出的方向,提出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必须完成的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回顾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历程,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一、国有企业所办高职院校是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先导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在高职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国有企业所办的高职院校率先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显示其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从思想根源来讲,这些高职院校的教育观念符合高职教育思想。他们是从事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的行家里手,对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的目标要求了如指掌。他们以服务企业生产为宗旨,以职业岗位技能培训为导向,以能否满足企业生产发展需求作为评价教育和培训的根本标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他们在发展高职教育中能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的思想基础。
从教育资源来讲,这些高职院校有实施高职教育优厚的资源和条件。在原来的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中,他们一般都建设了具有一定规模、能适应教育和培训需要的实训实习基地,这为他们发展高职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加之他们与企业的天然联系,能顺理成章地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优良的教学设施和“双师型”的教学团队,能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正是他们在发展高职教育中最独特的优势。
从教育和培训方式来讲,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的特点是边工作边学习,生产学习两不误。他们一直实行的是工学结合、顶岗培训的教育和培养方式。 当他们转型办高职以后,教育对象是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学生,教育观念必须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而转变。“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思想很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是他们在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中最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加之企业办学的体制,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国有企业所办高职院校能发挥其引领作用的根本原因。
2005年前后,国有企业所办的高职院校出现了新变化。一方面国家积极支持整合教育资源,将一些企业所办高职院校从行业企业中剥离出来转制成地方高职院校;另一方面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剥离了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将企业所办高职院校推向社会,致使国有企业所办的高职院校失去了依托单位。这种变化不仅使学校失去了行业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更主要的是失去行业企业办学的社会背景,失去了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环境和条件。
二、民营企业所办高职院校彰显其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自《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之后,特别是2005年以后,民办高职教育迅速发展。据2010年12月30日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有高职高专1215所,其中民办高职286所。民办高职院校占高职高专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在民办高职院校中,依托民营企业(集团)办学的占90%以上。民营企业(集团)所办高职院校是民办高职教育的主体。这些高职院校,他们有企业家的战略发展眼光,有运行灵活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特别是善于学习并汲取了国有企业办高职的经验,实行校企一体化办学、一体化育人、一体化就业、一体化发展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彰显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优势。
(一)校企一体化办学,能创新工学结合管理体制
校企一体化办学,是国有企业办高职教育最初的管理体制。民营企业(集团)沿袭了这种管理体制,并将其进行创造性的发展。民营企业(集团)所办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大多采用这样的办学模式:学校是企业(集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集团)内相对独立运行的教学单位。学校与企业(集团)所属的各产业单位之间是兄弟关系。他们都在企业(集团)董事会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相互扶持、协同发展。在这种体制下,学校根据本企业(集团)产业结构的实际状况,设置和调整适合社会和企业(集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专业。在专业建设中,他们把企业(集团)内部可供教学所用的资源都作为学校的实践教学资源,把企业(集团)内部的工厂(车间)都开发建设成学校的实训实习基地,把企业(集团)内能胜任专业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都聘任为专业课兼职教师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校企一体化的办学体制,能确保在教学运行过程中专业共建、资源共享。这样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实施工学结合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校企一体化育人,能夯实工学结合各教学环节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民营企业(集团)所办高职院校实施校企一体化育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企业(集团)参与育人的全过程。一个企业(集团)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一进入这样的高职院校,就象步入一个全新的职场社会。学校给学生们上的第一次课就是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相关的产业及工厂车间,了解学校办学背景和企业(集团)发展历史;走进相关工厂和车间,初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应用方向、应用环境和专业发展前景。学生一进校门就能接受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坚持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把工厂里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引入高职教育,能在工厂车间上的课绝不在教室里上课,能请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上的课绝不让不懂专业技术的理论教师上课,实实在在地融“教、学、做”为一体。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凸现实践教学。实训、实习是高职教育最重要的教育教学环节,企业(集团)的相关产业单位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实训、实习教学任务。实训是实习前的模拟上岗培训,顶岗实习就是实岗培训。在整个实训实习过程中,产业单位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单位,他们既要负责实训实习的专业技术教学和指导,也要负责实训实习过程对学生的考核和学习成绩评定,还要负责整个过程的学生管理。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权利和义务是校企一体化育人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