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常用翻译方法的探微
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常用翻译方法的探微
来源:互联网 sk015 | 薛蕾蕾 张永席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外宣翻译  特点  翻译方法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 要:外宣翻译在国际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过程中,外宣翻译成为了承载文化和信息的重要桥梁。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国外受众了解和接受中国,但他们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极具中国特色的事物不在他们理解范围内,因此外宣翻译又不同与其他的文学翻译和商业翻译,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翻译方法。本文浅析了外宣翻译的特点,并结合外宣翻译的受众效果探讨了三点外宣翻译常见的翻译方法。

  关键字:外宣翻译 特点 翻译方法 引言 外宣翻译是对外宣传翻译的简称,是对外传播我国政策,使世界了解中国,

  改善我国对外形象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工作的力量。”(黄友义,2008)外宣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世界能否对中国产生正确的客观认识。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充分有效地对外宣传报道不仅可以加强国际理解和沟通合作,而且对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彰显我国的综合实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外宣翻译的特点 外宣翻译是指“把大量的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等交流活动对外发表或传播”。(黄友义,2004)因此,外宣翻译既有一般翻译的共性,更有诸多不同于其它翻译的特点。如果对这些独特之处不甚了解,就会导致误译。下文将从外宣翻译的严肃与准确性、以受众为中心和跨文化交际性三个方面探讨外宣翻译的特点。

  (一)外宣翻译的严肃性与准确性

  外宣翻译承担着向国际社会传递信息,塑造我国国际形象,澄清事实,争取我国国际利益等重要任务。因此,它首先要具有政治外交上的严肃与准确性。这就意味着外宣翻译常常要超越翻译中意义上的简单对等, 更要注重敏感的政治细节,以严肃态度确保政治与外交上的正确性。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常常涉及一些政治问题,如果政治敏感性不强,稍一疏忽就会造成政治上的失误和国家利益的损失。因此进行这类翻译时要时刻保持警惕。

  例如:“中国大陆”应该译为“the mainland of China” 或者简译为“China's mainland”,但是有些西方媒体居心叵测,常常采用“mainland China” ,译为大陆中国,言外之意是还有另外一个中国。这就要求译员要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敏感性,把握好词语的政治内涵。

  (二)外宣翻译应以受众为中心

  外国受众对中国国内利用各种新闻媒介,通过外宣翻译而传播出去的外宣报道是否接受——即对外宣传的传播效果如何,这是外宣翻译的核心。其基本目的在与使受众接受宣传内容并信服。因此,外宣翻译要以受众为中心,追求传播上的实际效果,这是外宣翻译独特的特点之一。

  例: “天府之国”旅游业今年实现开门红,1 月份游客人数达到 88 万,比去年同期增加 18%。

  译文:Tourism industry in Southwest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also known as the Land of Abundance, got off to a good start this year, with 888,000 arrivals in January, an 18% increase over the same month last year.

  上面这个外宣翻译实例,由于译文考虑了受众的理解力,译文作了相应的处理。显然,“天府之国”是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指我国的四川省,对国内受众来说,理解并不难。但若译成“tianfuzhiguo”恐怕外国受众无人能懂。不仅如此,即使交代了,它是指我国的四川,若不加说明四川在我国版图的大概位置,恐怕外国受众还是不大明白,所以,译文中还添加了必要的地理信息,指出,它地处我国的西南。经过这样处理后的译文,相信外国受众定能理解,从而达到了外宣效果。

  (三)外宣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性

  外宣翻译通常是把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政策措施或者历史文化传统介绍给国外受众。他们跟我们不仅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且在语言、意识形态和审美价值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外宣翻译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翻译,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具有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性。

  由于中外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我国有很多中国特色的词汇,在翻译这些词汇时,如果不加以解释,国外受众很难理解。例如:“龙头企业” 如果被直译为“dragon-head industry”,这种翻译忽视了文化上的差异。实际上,在中国文化里,“龙”有着特殊的含义,它是一种想象的吉祥动物,象征着权利和高高在上的地位。而在英语文化中“龙”是一种喷火的会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想象中的恶兽。两者在各自的文化中给人产生的联想完全不同,所以在外宣翻译中,不可直接将两者对等。“龙头企业”是指在某一行中,对同一行业有号召力,起引导作用,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因此,“龙头企业”应被译为“leading enterprise”。 外宣翻译的常用翻译方法 外宣翻译的以上特点决定了其常见的翻译方法。外宣翻译应该以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中国特色,努力满足他们的阅读预期。为应对中文和英文之间的语言差异和原读者和译入语读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下文将探讨外宣翻译的常用翻译方法。 音译或直译加注释 由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有明显的不同。许多中文里约定俗成的词句原封不动地翻译成英文后,不但难以达到忠实地传达中文原意的目的,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对于汉语外宣稿件中的历史事件、地理名称、专门机构、政治术语等必须加注释说明,这样外国受众才能理解,才能达到外宣的目的。

  音译加注解,例如:郑和(Zheng He, a leading Chinese navigator),四合院(Siheyuan courtyards),义和团运动{The Yihetuan(Boxers) Movement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翻译,可以使译文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异国语言和文化的独特之处。

  直译加注解,例如:“三通”直译为(Three Direct Links),是指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通商、通航和通邮,是中国共产党为加强台湾海峡两岸民间往来而提出的建议。但是考虑到台湾问题的敏感和关注度,文章中首次出现该词时,应加上补充说明更加稳妥,应译为“three direct links, the link of trade, travel and post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直译加注解既可以保留源语语言文化的特征,又使译文含义明确,便于外国读者的理解。 适当的删减 在语篇特征上,中英文宣传材料存在明显的差异。中文宣传材料的文体趋于夸张,常用笼统、抽象的套话,辞藻华丽,经常引经据典,并喜用对仗、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以渲染效果。相比之下,英文的宣传材料文体平实,用语具体,重在提供信息。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员需要对冗余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删减。

  例:水印山容,使山容益添秀媚,山清水秀,使山更显柔情。有诗云:岸上湖中各有奇,山斛水酌两相宜。只言游舫浑如画,身在画中原不知。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国信息界《中国信息界》
《中国信息界》杂志,于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4721/TN,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对话高管...
宝鸡社会科学《宝鸡社会科学》
《宝鸡社会科学》(季刊)创刊于1983年,是由宝鸡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社科刊物。本刊支持开展理论研究、对策研究、应用研究,突出地方特色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
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探索》
《大自然探索》杂志,于198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1-1141/N,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动物、植...
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元器件应用》
《电子元器件应用》杂志是经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和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主办的一本具有较强技术性和实用性的专业技术期刊。本刊以电子元...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是山东省教育厅主管、烟台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生物学、药学、材料学、建筑学、机械工...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杂志,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3-1087/TQ,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