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诵读要做到“精思”。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若是像和尚有口无心的念经那样,即使读成千上万遍,“其义”也不见得能“自见”。 正如朱熹所说:“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比如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皎洁的月亮朦朦胧胧的,松树林里影影绰绰的,好像被蒙上了一层轻盈的面纱,清冽的泉水潺潺的在石头上流淌。这是多么美妙的意境啊。通过“寻言以明象”的“精思”诵读,我们似乎读出了隐居者的深情恋歌。
最后,诵读要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要知道,声调轻重疾徐、抑扬顿挫就像一支笔会为文章绘形绘色。古人有“因声求气”的说法,就是说的我们在接触作品之初,就要掌握其声调节拍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音乐美和情韵美。比如李白的《将进酒》,诗的开篇就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组排比长句,犹如挟天裹海,向我们迎面扑来。诗的中间“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四个短句的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使我们仿佛亲耳听到诗人在酒席上频频的劝酒声。诗歌末尾,诗人认为即使千金散尽,也要换酒美酒,让大家一醉方休,“与尔同销万古愁”吧!诗歌诵读至此,我们的身体中、声音里也奔涌着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高中语文课本中很多声情并茂的写景抒情散文,很多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诵读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不可否认,学好语文,非“诵读”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