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语文,非“诵读”不可
语文,非“诵读”不可
来源:互联网 sk010 | 艾素芬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语文 诵读 成绩 重要性 兴趣 技巧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语文,在很多学生眼里似乎就是一块“鸡肋”,学与不学似乎跟考试成绩关系不大。疏不知这种看法是极端错误的,语文是一门基础的语言学科,光靠听老师讲和做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语文必须要以“诵读”为主,培养良好的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所以本文试从“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培养“诵读”的兴趣及如何“诵读”这三个方面作探讨,以期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文 诵读 成绩 重要性 兴趣 技巧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认为:“各级学校的课程,大体上都带着强迫性的东西,这是一个进步的国家培养一个健全的国民所必须经历的课程,非读不可。”(《我的读书经验》)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读”显得尤其重其。精读、略读、细读、默读、跳读……种种“读”,不一而足,然而笔者想要说的却是“诵读”。

  君不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开展“中华诵•2009经典诵读大赛”和“中华赞•2009诗词歌赋创作大赛”的通知》均把“诵读”提高到了“提升语文素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高度?可见,“诵读”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占有的分量是如此举足轻重,学习语文非“诵读”不可。

  诵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以笔者三年的教学经历来看,诵读现状却着实不令人乐观:语文老师会讲的多,会读的少;遇到一些声情并茂的篇章,老师往往播放录音或视频了事。虽然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对学生会有无限的吸引力,但是笔者却觉得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才会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冷冰冰的录音或视频似乎也只能让学生旁观者一样去享受一场“盛会”,他们似乎养成了“享受乐趣”的习惯,惰性使他们失去了亲自参与“盛会”的兴趣。早读的时候如果无人带读,此时教室便是静寂一片,似还沉浸于睡梦当中。即使有人带读,也是如“苍蝇演唱会”一般,嗡嗡声充斥于耳。曾几何时,校园里琅琅的读书声,似已成旧梦。课堂上,学生读起课文或有气无力或羞于开口或张开大口却无声音,完全媲美“滥竽充数”里的南郭先生了。课后老师布置的读课文的作业,在学生眼里等于没有作业。学语文,不读,或者不重视读,成绩好坏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要提高语文成绩,我们一定要重视“诵读”。光喊口号是没有用的,要在平常的语文学习中切切实实的贯通,把口号化为实际活动,才能真正起到有效的作用。可是面对一群视“沉默是金”的学生,如何勾起他们的“诵读”兴趣,使他们“喜开尊口”呢?笔者不揣浅陋,试再作探讨。

  我们都知道,听、说、读、写是学习语文的四大基本功,这四者是相辅相成的。借助听、说、写这三者来促进学生读的兴趣,无疑是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首先,要听——听故事。大家都说,生活即语文。而生活就像一个故事大王,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为我们讲述丰富多彩的故事。把故事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既丰富了我们课堂,又提高学生的兴趣,何乐不为呢?比如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是一篇文辞情景兼美的现代诗歌,想要引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体会此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怎么办呢?众所皆知,徐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风流才子,他在剑桥充满异国风情的求学的经历,他跟陆小曼、林徽茵的浪漫爱情故事等对于学生来说都有着巨大吸引力。如果老师先以此作为导入,无疑会引起学生强大的诵读兴趣去“追随”诗人的脚步,去感受纯美的艺术境界。其次,说。说什么呢?说故事。故事可以拿来听,当然也可以拿来说!教师可以选取课文当中比较贴进学生生活的场景,以此作为引子引发学生去说自己的故事。学生肯定有话可说,且所说的故事真实亲切,比起那些书里的、电视里的老套的故事,其它学生当然更有兴趣听后者。再比如《宝玉挨打》这一课,很多学生可能喜欢读简缩版的《红楼梦》,但不一定愿意去读半文半白的原文。但是,节选这篇文章,挨打——这一件事似乎每个学生都曾经历过。如果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挨打的故事,每个学生无疑都有话可讲且能调到学生挨打的情感体验,对宝玉为什么挨打也会充满兴趣,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和兴趣去读这篇课文,比老师在讲台上扯着喉咙 “大喷口水”显然省力省心,事半功倍。最后是写,写故事。是的,故事当然也可以写。写故事比写程式化的作文可有意思多了。比如《祝福》这一篇小说里对于祥林嫂外貌变化的描写深刻揭示文章的主题。让学生每人拿一张小纸条写上自己的外貌,然后再交上来交错发给学生,让大家来猜纸条上写的是谁?学生的兴致高涨,也更有兴趣去读文章当中的外貌描写了。这样通过听、说、写来促进学生读的兴趣,为学生请来了“兴趣”这一位“最好”的老师,学生恐怕要抢着开“金口”了!

  而开“金口”,或者信口开河或者和尚念经或者“叨叨咕咕”等只会让听的人都会觉得聒噪,开“金口”的人估计不久也会厌烦不已。所以开好“金口”——如何诵读,则又是另外一个技巧问题了。

  首先,诵读一定要做到开口读,大声读。诵读不是默读,而是要放出声音来读。清朝田兰芳在《皇清太学生信菴袁公(袁可立孙)墓志铭》中写道,“冬夏手一编,常至夜分。邻院梦觉时,犹闻其诵读呜呜未休也。”清朝孙枝蔚在《无酒》诗当中也说,“稚儿勤诵读,音节更琅琅。”古人摇头晃脑,陶醉于其中的读书形象已然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中,为我们做出了诵读示范。诵读,不仅要开口读,而且读的声音要大。宋代大教育家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也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开口读,大声读,是学好语文至关重要的途径。如果像“哑巴”一样来学语文,当然语文成绩也要“哑火”了。

  其次,诵读一定要多读,熟读。读多了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首先题就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很多遍,即所谓“熟读成诵”。为什么要读这么多遍呢?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对此也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见《朱子语类》)正所谓有一句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黑龙江农业科学《黑龙江农业科学》
《黑龙江农业科学》杂志,于197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204/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农经...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月刊,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科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
电气开关《电气开关》
《电气开关》杂志,于196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1-1279/TM,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分析与应用...
心理研究《心理研究》
《心理研究》(月刊)创刊于2008年,是由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办的心理学刊物。 《心理研究》办刊宗旨及业务范围:为心理研究者提供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阵地,促进我国心...
广东合作经济《广东合作经济》
《广东合作经济》是由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广东省合作经济学会主办、集"政策性、综合性、学术性、动态性"于一体的双月期刊。 重要通知:《广东合作经济》杂志目前...
华文文学《华文文学》
《华文文学》杂志,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4-1183/I,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台港澳文谭...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