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刮起了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东风。由于人们对地理学科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之在中考中地理学科所占的比重较小,致使中学地理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问题,已引起教学第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的内容,是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教育为归缩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其优势地位是别的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为此,就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学会”地理到“会学”地理,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更新教育观念
应试教育把教育目标任务更多地定位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考试技巧的训练,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够重视;而素质教育则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身心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宗旨。因而,地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地理品德素质、行为素质的培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授之学生以“渔”,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都要让我们自己动脑动手去完成,教师逐步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而非塑学生,这是实现“教为了不教”这一终极目标的关键举措。
二、改革教学方法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内容广泛性、复杂性、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性和相对抽象性等特点。利用各种图片包括电化教学是地理教改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地理教学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表,提出问题,分析图表,解决问题,再利用读图巩固知识,加强学生记忆图像的能力,并使之保持准确再现,创建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养成学生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和投影、幻灯、电视、录像等多媒体于课堂教学,是一种新鲜、生动、省时、方便、直观的手段。它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并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化静为动,展示长时间的演变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新颖多变的感官刺激,让学生眼、耳、口、手能一起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能够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稳定的直观表象,把学生兴奋引向高潮,降低学习疲劳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地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知识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如果学生在地理的教学活动中最终没有深刻理解和养成读图习惯和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那么,在今后他们的学习、工作中,地理知识的再学习能力的素质就很弱。反之,如果达到这种目的,即使他们在学校中学习的地理知识不是很多,但在今后他们的学习、工作中,可以不断再学习、再求知。可见,地理教学中的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在于是追求获得地理知识的多少还是侧重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
三、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改变平铺直叙、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讲究课堂教学艺术,使课堂教学具有极大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从而使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每个中学地理教师都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为准绳,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及适当的教学用具为依托,恰如其分地表现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好学、会学,学会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正确的地理观,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厌学”转变为“爱学”
兴趣是成功之母,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1、精心设计导言
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地理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乡土内容、奥秘探讨及新式教具等,都可以作为兴趣和好奇心的切入点。例如,在讲述《青藏地区》时,可这样引入: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展示雪域高原的迷人风光,使同学们有如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教师导语:“这悠扬激越的旋律,这深情豪迈的呼唤,昭示着雪域高原的巍峨神奇,牵动着亿万人民为之向往的衷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片神奇而又充满魅力的土地,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迷人风光!”这样的导课,使学生情绪饱满的进入这节课的学习当中。
2、教学过程严谨流畅
一节完整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其教学过程总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
良好的开场白,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紧接着,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寻找和讨论新课的知识点,运用地图剖析难点,排除疑点,强化重点,巧妙联系已有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构成知识网络。同时,使用多种语言技巧,营造宽松、和谐、探讨、竞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善于向知识的广深处质疑、解疑。并且,联系实际运用新知识,解答相关的地理问题。最后,反馈教学效果,强化训练,扼要结尾。整个教学过程严谨流畅,学生印象深刻,掌握知识扎实牢固。
(二)培养创造思维——从“定势”转向“发散”思维
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时代要求,也是地理教学肩负的重任。课堂教学中如何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必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那些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独创一说的做法给予肯定、支持与帮助,鼓励与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而不重复别人解决问题的老路,敢于打破思维常规,另辟蹊径,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维获得独特的见解。提倡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教师本身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安排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环节与过程,增加探究力度,创设问题情境,捕捉与构想克服思维定势的信息,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教材本身的矛盾引发出来,突出重要知识点的变式,及时进行知识迁移,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相反方向、不同途径去思考去探讨,使学生的思维从“定势”转向“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