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的体育学习,虽然没有像初中体育中考那样的重要考试,但从一定意义上看,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是孩子体育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孩子今后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水平和心理品格的雏形,所以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身心方面对孩子们进行良好的锻炼和塑造,万不可由于自身的一时疏忽而对稚嫩的幼苗造成伤害。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笔者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是教学中不可伤及的禁区,因为它们绝对“伤不起”。 孩子的身体“伤不起” 在体育课堂中,出现安全事故也是一种正常现象,有时我们无法做到阻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身为体育教师,千万不能成为事故的直接或间接缔造者。笔者在教学过程当中,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制定不同的热身准备活动,认真做好示范,讲述其中的重难点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隐患,让孩子们下意识的懂得保护自己,尽可能降低体育课堂上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如立定跳远的教学过程中,热身活动重点集中在腰腹以及下肢部位,而在侧向投掷教学中,热身活动重点就会转移到腰腹以及上肢部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孩子们自主练习时,教师一定要有着雪亮犀利的眼神,一旦出现安全隐患发生的征兆,立刻口头或身体提醒帮助,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如在篮球教学比赛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场上的情况,一旦出现多人哄抢一球等情况的发生,立即口头提醒或者大喊一声“犯规”,来阻止孩子们过大动作的出现,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孩子们的身体是“伤不起”的,特别是那种重大安全事故,更是如此。因为除了身体上的伤害,这些安全事故会在孩子们心灵上抹上阴影,就如大学时体操里的跳箱学习一样,一旦失败受伤,就不敢再一次练习了。 孩子的自尊心“伤不起”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小学生也是如此。由于当代学生独特的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他们的自尊心也显得更为强烈。自尊心的伤害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教师的行为所引起的。比如孩子们在课堂上违反纪律,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严厉批评甚至挖苦,导致孩子们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另一类是孩子们自身所引起的。有些孩子情绪非常敏感,在体育课上某个练习中做得不够好,自己觉得很丢人,总觉得别的同学在嘲笑他,老师看不起他,进而被自己的心理圈套给束缚住,自尊心受到伤害。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的情况,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杜绝主动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更加不能加以打击。因为他们的心灵就如小树苗,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逐渐长歪,而且再也不会挺拔起来,所以这种源自教师的伤害可以说是致命性的。而源自于学生自身敏感情绪的自尊心受伤,则需要教师抓住孩子们的心理特点,第一时间进行调和,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语言要诙谐而轻松,让该生能与其他学生开心地打成一片。作为成年人,有时很难去体验孩子们的思想海洋,但是自尊心受伤的感受却是一样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千万不能伤害到孩子们的自尊心,因为一旦受到伤害,这会是一个恶性循环,他们将会失落、孤独、抵触甚至憎恨。
三. 孩子的积极性“伤不起”
大多数小学生对于体育课是很感兴趣的,一周当中哪几天有体育课,他们都能熟记于心。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在体育课堂上,有时过于兴奋和放松,表现的太活跃,这也都是正常的,教师千万不能对这种活泼好动的天性进行“无情”打压。因为孩子们的积极性,可能会因为你不合理的批评而逐渐丧失。
笔者在担任三年级体育教学时,在一堂前滚翻课上,一个学生没有在老师的允许下就私自跑到垫子上随意翻滚,被我严厉批评道:“其他同学怎么排队排这么好,就你一个人这么不听话,你怎么就这么耐不住啊,都像你这样,老师的课还怎么上?”当时我的口气很严厉,后来该生在这堂课上一直表现的没有劲头,提不起精神。因为我不合理的批评,打压了他的运动积极性,而且后来的一节课,他表现的还是很消极。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因为该生本来就活泼好动,很喜欢体育课,也很喜欢我这个老师,前段时间由于身体原因,一直没能上体育课,所以内心还是很渴望体育课的,而那节课正好是他恢复健康后的第一节体育课,结果却被我这样打消了积极性,我觉得自己实在不该。课后找到该生进行了交流,我向他表示了歉意,他爽朗活泼地说了一声“没事”,又恢复了活泼开朗的个性。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孩子对体育课的如饥似渴,不能被我们鲁莽的破坏了。倘若孩子在课上真有什么不合适的表现,我们大可私下里和他交流谈心,而不是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顿。不然会影响孩子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上放不开,畏手畏脚,无心参与,久而久之对体育课产生一种无形的抵触情绪。
四.师生感情“伤不起”
人是有感情的,人与人之间相处久了,更是如此。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总会因为一些事情而出现感情上的波动。教师与学生的师生感情,也会因为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事件而起波澜。师生感情出现裂隙是正常的,但是这道裂隙之于教师,是能理解和调整的,而之于天真的学生,如果不尽快修补这道裂隙,会对他们的心灵产生消极的影响,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大。很多家长反映说孩子在家谁的话都不听,就是听老师的话。从这一大众化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学生是非常尊敬和崇拜自己的老师的,而教师自身也可能会成为他们眼中的“好老师”。如果教师因为自身的一些原因,而伤害到了师生间的感情,则会使学生产生无比的失落感和茫然感,甚至会损伤他们健康乐观的心理。
笔者工作不久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当时我任教五年级的一个班,女生朱XX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我们的师生关系也很好。该生的身体素质不错,入选了田径队,可在田径队训练期间,她的表现不是很理想,训练态度不好,积极性不足。这种状态持续到了六年级上半学期,这个学期也正好要举办县田径运动会,在这么个节骨眼上,她告诉我说不想练田径了。当时我并没有对她多说什么,她也自然而然地退出了。那段时间我很郁闷,在这个关键时候忽然就退出了,叫我上哪找人顶替呢。自那以后,我几乎对她不再搭理,她看到我也不再叫我老师,有时在路上遇到,总感觉的出她很想和我打招呼,却总是欲言又止。反复过后,我明白了她的内心还是很在乎我这个老师的,女孩子长大了,嫌田径训练又苦又脏也是正常的。虽然我现在不再任教她这个班,但是师生感情已经建立起来,身为教师,应该主动去修补这道裂隙,那一天我主动和她打了招呼,那个久违的笑容再一次显现在她的脸上,我们又像以前那样成了良师益友,在期末的时候也收到了她的新年贺卡,我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