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词句虽然不算精美,却真实地反映了他当时的烦恼。这样的练笔最“聚情”,最“用心”,是原生态的。作文就要打开孩子的心灵世界,享受生命的阳光。
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交流意识日趋增强,希望交流思想的情感也日益强烈。又据有关专家研究,小学生有两套语言系统:一套是可以拿出来的,即在写作时所用的规范语、套话,大多是没有什么生命活力的;另一套是自己的悄悄话,或是与小伙伴们海侃神聊时所说的话,语言很生动,充满生命的活力。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沟通这两套语言系统,把书面语言的规范性和生命语言的丰富性进行整合。直面生命,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思想驰骋的空间。
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生命,自有各人不同的喜怒哀乐。倾诉心中的所思所想,应当是学生的主动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写真心日记、真情随笔,写自己心中的话,有喜有忧,有笑有泪,学生就会很乐意去写。教师批阅这种随笔式作文,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
“说说家乡的山水风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温润如玉、柔意绵长的江南水乡造就了一代代灵秀、聪慧的水乡人。作为炎黄子孙,水乡后代,脑子里就镌刻着两幅地图——中国地图和家乡地图。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对于学生苦于表达、难于动笔、缺乏真情的写作现状而言,乡土资源可谓一味药引子,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写作财富。如何利用这笔财富呢?
①采自然景观之美
最美不过大自然。吼山层林尽染的桃花,与巧夺天工的云石,一柔一刚,互为映衬,使人直达“待到桃花烂漫时,吾在丛中笑”的意境。东湖“中国水石第一大盆景”,水上乘坐悠悠乌篷,山上寻访采石人家。碧波荡漾的鉴湖是我们绍兴的母亲河,湖抱着城,城靠着湖,城里、乡下到处是纵横交错的水巷。香雪梅海,既可以感受历史的厚重,又可以体会自然的清新。一踏入这片梅海,就会被这满目的梅景所陶醉,万梅如海,如波如涛,美不胜收……让孩子们沉醉其中,抒写感受,一篇篇学生习作应运而生。如《西园游记》的片段:桂花正是开花季节,金黄金黄的小花点缀着绿叶,就像草地上撒上了一片碎金,还不时发出诱人的清香;那优雅动人、婀娜多姿的菊花正在接受秋风的“洗礼”,在风中摇摆,好似身着盛装的小姑娘翩翩起舞,迎接我们的到来。穿过一条长廊,来到西园,走在石板路上,两边鸟儿啼鸣。我无意回过头去,哇!那远处的假山真是奇形怪状,有的像一头憨态可掬的大象,鼻子上正卷着一个皮球在快乐地嬉戏玩耍;有的像一只小猴攀在大树上边荡秋千边摘香蕉,可能是刚从树上摔下来的,怪不得疼得龇牙咧嘴呢;有的又好象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正在拍皮球,你似乎能听见他正在数数:“1、2、3……”……
②感家乡物产之盛
绍兴一直就有“鱼米之乡”的称号,加上近几年来,绍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使绍兴的一些传统特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这些独特的地方特产不仅构成了绍兴特色鲜明的风味食品和风味菜肴。而且可以成为我们习作的汩汩源头。教师可结合综合实践课,设计“绍兴特产大展示”,请孩子们到绍兴有名的特产商店去观察调查绍兴特产的名称、来历等,初步了解它们的种类、特征等。再请孩子们准备一种或几种绍兴的风味食品,并通过问家长,访问研究绍兴风土人情的专家,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了解所带食品的有关知识。然后让孩子们人人动口夸夸家乡的特产,品品家乡的特产。最后让孩子们缀文,可以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广告语,可以写小品文、写说明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他们的笔下,流淌的是淙淙童真,这就是生态作文。
③悟家乡风俗之乐
坐乌篷、看社戏,感受传统的风情;游古城,访名居,感悟浓浓的古味。教师可组织学生搞假日小队活动,也可让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体会风情,然后组织学生讲“我的故事”,如“坐上乌篷船,咱们出发啦……水儿清清,船儿悠悠,鲁迅外婆家就在前头。”“寻访小队”的同学们,给大家带来了当年鲁迅和小伙伴们摇着船儿看社戏的故事。再让孩子们畅谈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就是“寻访小队”的小队长写的片段:
这仓桥直街,却不是笔直的,像河流一样,潺潺地流着。宝珠桥头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2003年,绍兴仓桥直街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你看,世界有名呢。同学们指点我从街口向里望,只见旗幡招展,好像引领我们进入那悠长的岁月,去一步一步解读绍兴。这些店铺看上去都很小,可都很精致。有意思的是,有的很传统,像客栈、茶楼、百年糕饼店;有的很前卫,美甲、彩匙、纸艺手工坊……这么多旗帜里,有一面特别鲜艳,那就是台门上方的“党旗”,上书“党员之家”。我们走进其中一家,听说,这是石门槛老钱家妇科,在绍兴城里是很有名的,果然里面挂满了锦旗。天井四周种满了花花草草,一丈红开得正红呢。一进一进走进去,居然走到了河边,这就叫“枕河而居”啊!这老街的最后一味呢,我想:小桥、流水、人家,传统、时尚、未来,这就是绍兴的味道。
是啊,家乡的一山一水、风俗人情是取之不尽的作文资源库,孩子们醉在其中,习作的源头活水便汩汩而流了。
关爱儿童,就得关注儿童的生命状态。“生态作文”,正是孩子们对自身生命状态的一种审视、一种反思而所作的自由表达和真情交流。因此,儿童的情感得到了自由宣泄,心灵得到了真实交流,即使有了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体验,说出来了也比捂起来好。因为说出来可以在交流中得到朋友和师长的帮助。所以,生态作文不仅会给孩子带来阳光的心态,开朗而坦荡,而且从中也真正学得了写作的真缔:“笔追清风洗俗耳,心夺造化回阳春。”
参考文献:
林化君,陈黎明,张幼冬.《语文学习心理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6
任建溪.《情境作文教与学》.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
周一贯,叶松伟.《小学作文教学新概念研究》.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9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