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综合性强。将原“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多门课程,整合成一本综合性的实验指导书。
②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将基础的、常用的仪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对常用元器件的识别作为教材的首个训练单元项目,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基本运用、注意事项、保护措施,以及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的能力。将实操的重点放在规范各类仪表仪器的使用、操作步骤上,培养日后良好的操作习惯。主要实验内容有:实验一 数字多用表的使用、实验二 色标电阻的识别、实验三 常用电子元件的测量。
③注重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先单独地操作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再将两个电路综合应用。同理,电子设计也是从简单的电路开始,渐而延伸到一个系统的设计,有的涉及到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以及传感器等多个知识面。
④推介先进技术。在设计电路的过程中,加入计算机仿真和测试的环节。在学生动手做线路板之前,可先进入计算机的虚拟实验室,进行仿真,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避免走弯路和浪费材料。特别是在缺乏电子器件或电子仪器仪表的时候应用此技术。
⑤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教材最大的特色在于去掉了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实用小电路的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最后一章里让学生以前面的电工、模电、数电等等实验为基础,自己设计制作小电路,学生的操作流程是:提出设计要求—查阅资料—方案设计—电子仿真—元器件认定—电路制版—调试电路—外壳制作—形成初级产品。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变课内实验为课内外相结合的自主性实验,变面向实验的结果为面向实验的过程。这些综合设计制作的小电路主要源于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案例。该环节主要提高学生设计、集成、测试、工艺流程等整套的综合设计能力、综合操作技能水平,以及系统的开发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
⑥了解智能产品开发和制作。智能产品开发和制作除了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还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创新性智能产品开发和制作的过程。如:大学生国家四大赛事之一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都会涉及到制作智能型产品,如设计智能型小车。小车的行驶路线以及对外部环境的检测需要用到传感器的知识,而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又需要单片机处理以及控制,单片机的应用又涉及到C语言和一定的外围电路,这些电路的实现又涉及到电路设计与制版的知识,等等,这就完成了一个系统制作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只在学校里是远远不够的,校外的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把学生放到相关企业的岗位上去顶岗实习、跟班学习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结语 就目前职业教育的状况,不可能培养出大批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只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彻底抛开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真正树立起实践教学是把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的另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的观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安排课程,编写与自身条件配套的校本教材,确确实实贯彻“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波.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2): 113-116.
[2]田健,仲朱虹.电路分析实验教材的改革与实践[J]. 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319-322.
[3]王亚军,陈宝远,邸斌.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电工电子实验教材[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5):113-114.
[4]殷志坚.电子专业实验教材建设研究[J].科技前沿,61.
[5]王贵兰.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科技信息,2009,29:685.
[6]朱虹.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探索与创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7.
[7]高燕梅,宋立华.电路实验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探讨.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