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由于一些动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常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问题、新思维和新方法,正所谓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面对这些意外,教师应宽容地接纳,然后发挥教学机智,敏锐捕捉、机智应对、巧妙运用,让这些意外生成的资源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而是成为促进教学的“催化剂”,使得课堂好戏连台、精彩纷呈。
一、尊重差异 宽容接纳意外生成
《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生命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善于调控、有效引领,顺着学生的思维,把这意外及时纳入到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上去,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设计了小组活动环节,让学生明白圆分成若干等份后(按教材附页等分为16份),可以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可就出现了一个不同的声音,有一组学生提出:可以将剪分过的圆拼成近似三角形。这位教师忍不住一愣,并没有反复向学生解释这种拼法的不方便,让学生认同自己的看法,也没有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学生一番“连珠炮”的“轰炸”,让学生在教师的威严下屈服,而是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学生展开对话,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给学生提供第二次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课堂教学有了意外的收获。
二、把握契机 敏锐捕捉意外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面对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死守预设的教学流程不能自拔,而应独具慧眼,及时捕捉学生奇异的反应、闪光的思维、独特的思想,并理智地纳入到课堂临场设计之中,恰到好处地引发、催生、助长,引其“火爆”,促使意外生成点“聚能膨胀”、“裂变绽放”,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
在一次基层教研时,一节“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片断,让所有听课老师感触颇深。对于“点点成线,线线成面,面面成体”这几句话学生并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更说不上真正的理解。在这节课上,一位上课不太认真的学生的课本不小心掉在了地上,书一页页张开,又一页页合上。老师突然眼前一亮。她拾起课本,指着封底右上角的顶点问大家:“这是什么?”“角的顶点。” “对,是一个顶点。”老师慢慢地把整本书右上角的顶点一个个合上:“这时你们看见这些点变成了什么?”“线段。”学生齐声回答,----他们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点点成线。”
老师继续拿着课本,指着封底分开的长边问:“这是什么?”长方形的长。“也是一条线段。接着,老师慢慢地把整本书的长边一条条合上,问:“你们看到了这些线段变成了什么?”一个长方形。这就是直观的“线线成面”了。
老师继续演示,指着封底问:“这是什么?”“长方形”。“还是一个面。”“对”
老师慢慢地把整本书一页页合上,问:“这时你们看到这些面变成了什么?”“一个长方体。”---“面面成体”的感性体验就这样植入了学生的心底。
在这节课上老师抓住了学生不小心掉到地上的课本这一契机,催生了一个经典的教学片断,让学生直观、感性地获得体验,将一不小心带来的课堂“事故”化为美丽的“故事”。
三、有效调控 机智应对意外生成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当学生思路出现与预设相矛盾的课堂生成时,有的教师生拉硬扯,强行将学生的思路拉回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牵着他们的鼻子走。面对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是压制?搁浅?放弃?其实,课堂上一些意想不到的“插曲”,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只要我们教师能有效调控,机智应对,及时改变预设的教学程序,就能化尴尬成亮点,使它成为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