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先生执教的作文课《第三只眼》。置身于张老师的课堂,你会不时听到这样的感叹:呀!原来作文课可以这样上!张老师对作文教学情有独钟,当然也是高招不断。他的作文教学名言是:“只有玩得好,才能写得好。把玩进行到底!”真是耳目一新,令人振奋!张老师执教的《第三只眼》作文课亮点很多,就让我作一次亮点扫描吧!
亮点之一:课前谈话,春风拂面——
师:你想象当中张老师是什么样的?
生:非常漂亮的女老师。
生:中年的男老师。他知识很渊博。
生:这位张老师很有名气,他一定幽默风趣,风流潇洒。(众笑)
师:你觉得张老师哪一点和你想象的最相似?
生:我觉得您知识渊博,幽默风趣……
师:你看到我,脑中会立刻蹦出哪个词来?
生:和蔼可亲
师:具体从哪些地方看出我这个特点的?请同学们谈谈。
(学生分别从神态、语言、动作、目光等方面一一作答。)
【赏析】几句“拉家常”,就把课堂氛围升高到一定的温度。师生之间,在真实地交际中,你来我往,亲切和谐,如沐春风。这是张老师的智慧使然。其实,看似平常的课前谈话,却暗藏玄机。细细琢磨,张老师的每句问话,都紧扣习作的重要“训练点”:你会想象吧?你会观察吧?最后还要考察一下你的观察仔细具体吧,是否能把人物说“活”?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亮点之二:反弹琵琶,疑从中来
师:我有几只眼?
生:两只。
师:不,我有三只眼。(师生大笑)
师:我有三只眼,你们也有三只眼。(生诧异,继续笑)
从同学们的神情来看,我知道你们有很多的疑问?你觉得你的“第三只眼”是什么?
生:可能是耳朵,可能是脑子……
师:好,下面请你们把刚才的情形快速记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一气呵成。请不要用“今天”开头,要注意你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是否真切?开始。
(四分钟后,学生自告奋勇读自己的作文,张老师“面批”。下面是其中一个女生的开头片断)
生:人的第三只眼在哪里?(师:开头是疑问句,不同寻常!)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可是今天张老师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三只眼睛,这可算得上“古今奇闻”。(师:这个词用得好!)此言一出,大家哄堂大笑。(师:真实!)我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眼睛直直地盯着张老师。(师:“直直地”用得形象!)奇怪,人不都有两只眼睛吗?那,第三只眼在哪儿?我真是疑惑不解。
【赏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张老师以“我有三只眼”的惊人之语,引发了学生的好奇,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究“第三只眼在哪里” 的强烈欲望。在写作时,张老师要求不要用“今天”开头,不落俗套,令人耳目一新,这样避免了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
亮点之三:欣赏他人,互改有法
师:大家照我的样子,同桌互改开头这一段。注意选用不同的符号进行评改,如用波浪线划下好句子;用圆圈圈出好词语,打动你的地方也可在一旁写上评语;当然不明白的地方,打个问号,问问他。如果找不到好句子,说明你的眼睛不够亮!
(学生按照张老师的要求,互相评改,非常认真,有时候同桌之间会争论一番。张老师深入到同学中去,有时候倾听,有时候还要指点一下。三分钟后,张老师找了两组同桌展示互评成果。)
师:看到别人的亮点,当然高兴了;听到别人的表扬,高兴吧!这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赏析】《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张老师在“互改中的态度和方法”上下了功夫。张老师经常告诫我们:学生不会修改作文,不能算是真正学会作文。在这里,张老师一反历来由教师讲评的做法,把评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修改,做作文修改的主人。最值得称道的是:张老师启发学生用欣赏和批判的两种眼光来评价别人的文章。“如果找不到好句子,说明你的眼睛不够亮!”,多么有意义课堂语言啊!其实这是张老师告诉我们需要具有这样的心态,即我们可以拿着放大镜去寻找别人的优点。做人如此,作文亦如此!只有学会欣赏别人,才能学到别人的长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是真理。当然,并不是一味的欣赏,有时还要打个问号问个究竟。这是批判的评价,可以通过交流来解决。交流是思想的碰撞,是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这一教学环节,张老师先是“亲自操刀”,教会学生如何修改文章,然后,让同学们“实战演习”,最后检查两组修改情况,是进一步强化。经过这一系列的“磨练”,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修改文章的方法了,这是终身受益的,是高效率的,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亮点之四:两次探究,详略不同
(第一次探究活动:男、女各一组,分别两个人。每组一个人戴上眼罩,另一人当助手,学生通过手摸,耳听,分辨出了手机、钱包和矿泉水,从而得出“人的第三只眼是手、耳、脑”的结论。)
以下是第二次探究的教学片断
师:好,大家说这个瓶子里装的水,真的吗?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尝一尝
师:我找两个同学来品一品,看到底是什么?
同学们的热情很高,要注意看看他们的表情。
(两个同学兴高采烈,辨别出一瓶是水,另一瓶是果汁,特别是喝果汁的同学,美滋滋的)
师:(高兴的)这瓶装的是果汁,真的吗?谁再来试试?(同学们争先恐后举起了手,场面热烈。)你吧,这位男生,我看你最按耐不住了。同学们注意观察他品尝时的表情。
(那位同学高兴地几步就窜到讲台前,举起张老师给的“果汁”就往嘴里倒。)
生:呀!呸,怎么是醋呀!酸死我了!(他双眉紧锁,酸楚之状溢于言表。同学们看了,哄堂大笑。原来,张老师“偷梁换柱”,把“果汁”换成“醋”了。)
师:我们接着写作文。这里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的要略写,不要超过50字,第二次要详细写。好,开始吧。
【赏析】如果不是在课堂上,单凭现场热烈的场面,你肯定以为是联欢会里的“魔术表演”,而不是作文课。张老师章法纯熟、“腹有良谋”,仅用了几个简单的道具,就唱出一场出其不意,妙趣横生的好戏。张老师常说:“要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学生首先要玩得有趣。”对,玩得高兴,孩子“易于动笔”;变着花样玩,学生才“乐于表达”。张老师最后要求 “详略得当”,是在玩中进一步渗透了写法指导,扎实有效。总之,整个过程,先玩后写,浑然一体,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学生玩得开心,写得愉快,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