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那么,身处21世纪的人们如果不具备数字信息能力,就会成为信息时代的文盲。因此,作为信息时代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教育教学在此时应该主动向数字信息化发展。数字化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措施。而此时的信息技术课已经不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课程,这里面还涵盖了新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和综合信息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者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彻底地改变。本文主要从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方向,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角色,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等几个角度对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做简单的介绍。
一、信息技术课基础教育的方向
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应有两种模式。一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侧重于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个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只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这些基本知识,却无法应对将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灵活应用。
另一种模式是面向应用、面向未来的一种模式,侧重点在于利用学到的知识、能力,为应对将来进入大学或踏上工作岗位时的各种环境而学得的能力。这种模式坚持以信息处理为主线,着眼于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加工、信息的发布等一系列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并能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和信息技术教师要有超前意识,让学生接触到代表计算机发展方向的操作环境,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以使他们具备在未来社会中学习和生存的基本能力。所以这种面向应用、面向未来的先进模式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主攻方向。
二、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角色
1、根据大纲要求进行内容的选择,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教育部并未做出统一规定,只是要求各地按照《指导纲要》的精神制定适合本地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编写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教材。这样,一方面增加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又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可以展示自身价值的机会。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在各地没有统一的教材,所以很容易发生教学内容不一致的情况。这种不一致性的弊端特别体现在从小学升入初中,或是从初中升入高中时,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讲授和内容衔接不上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一定要注意内容的合理选择,尽可能多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既要避免让学生进行没有意义的重复学习,又要使学生所学内容连贯、充实。
2、信息技术教师应注重自身素质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不断进行研究性学习。
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相应地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适应、学习能力,不断地学习、完善自己,避免成为信息时代的淘汰者。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老师比较注意学习与完善,但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和考试有关的东西,除此以外极少关心。但进入处在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而使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等问题,并且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还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师不再仅仅是技术操作型人才,还要成为课程系统设计和教学问题诊断的专家。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时刻注重自身素质的完善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并最终达到在不断改革创新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游刃有余、灵活运用的目的,这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3、信息技术教师要有较强的合作能力。
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任教学科专业的教学工作,极少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新形式下的教育教学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对于学校中相对缺乏的信息技术教师,因为其独有的特点,应该加强与同事、与领导以至与学生的合作,以便能够带动整个学校新形式下教育教学的水平。这是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自己更要不断加强与各方的合作。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探究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如何把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转变,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是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我们要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综合信息和创造信息,形成信息化社会环境下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并且为自主学习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向式教学,走向多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
因此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模式既要反映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还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有效地将探究式教与学的模式融入教学中,在教学设计中安排大量的尝试性、探索性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建立起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模式,以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用到实践中则表现为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做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围绕学科知识的一个主题组织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科知识和主体意识及实践操作能力,还善于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中,促进其它学科学习,通过众多信息的归纳、综合抽象、评价等思维活动,找出相关规律,得出有创新的结论。例如:我在上“flash第9课 设置按指定轨迹运动的效果”的时候,我是这样考虑的:学生有了第7、8课的层的概念和层的安排顺序的学习经验:遮蔽层在上,被遮蔽在下;而第9课基本上和第8课的相同:引导层在上,被引导在下。因此在该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只是探索问题的引导者、完成任务的协作者和伙伴,而学生才是活动的主角。老师没有必要告诉他们答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是学生自己的工作,为了能学会使用这个软件做出生动的动画,首先就必须要学会这软件,为了能解决问题,他们就必须通过利用旧知识、查找教材、询问同学来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精神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
五、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不仅仅是判断一下学生的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检查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最终达到全面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