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实验探究法感知得到的结论,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得到推断题的解题方法。
典型例题讲解 昆明市中考题
1、有一包白色粉末A,由Na2SO4、Na2CO3、BaCl2、 NaCl中的三种混合物质组成,把A加到适量的水中,可以得到白色沉淀B和溶液C,则:
(1).若B能全部溶于稀硝酸,A的成分为:(Na2CO3、BaCl2、 NaCl )
(2).若B只能部分溶于稀硝酸,则A的成分为:(Na2SO4、Na2CO3、BaCl2 )
(3).若B不能溶于稀硝酸,A的成分为:(Na2SO4、BaCl2、 NaCl )
规律:BaSO4沉淀不溶于酸、BaCO3沉淀溶于酸
2、分组讨论、解决下题:
现有一包白色粉末,由CaCO3、Na2CO3、BaCl2、Na2SO4四种的一种或者几种组成,加水溶解后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的沉淀部分溶解,则这包白色粉末的组成部分有(3)种,分别是(CaCO3、BaCl2、Na2SO4)、(Na2CO3、BaCl2、Na2SO4)、(CaCO3、Na2CO3、BaCl2、Na2SO4)。
(五)、实验总结阶段
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感知实验现象得到实验结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物质推断题的解题方法:
审清题意(分析题意、弄清题目的来龙去脉,掌握意图);
抓住“题眼”(找到突破口);
用足信息(准确获取信息,并迁移应用);
积极思考(判断合理,综合推断)
笔者通过这一节实验探究课,轻松的解决了困扰学生多日的难题。 一位著名的学者说:“你教我学,我学不会,你做我看,我能知道,你让我做,我能记住。” 采用以探究性较强的实验来授课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形象和抽象的思维逻辑能力。通过教师自主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由学生在设定情景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最终获得解题的方法,这便是化学教学的真正之美。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陕西师范大学.中华化学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