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探究实验法在“物质推断”专题 复习课中的运用
探究实验法在“物质推断”专题 复习课中的运用
来源:互联网 sk012 | 张莉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实验探究  教学设计  物质推断  复分解反应  教学模式  创造思维  学习兴趣  直观感知  实验反思  中考题分析  教学设计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随着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在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实验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让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本文将针对实验探究法在物质推断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对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关键词:实验探究 教学设计 物质推断 复分解反应 教学模式 创造思维 学习兴趣 直观感知 实验反思 中考题分析 教学设计

  物质的推断是初三化学及复分解反应知识在一个较高层次的巩固和运用,是学科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它涵盖了初三化学的主干知识,综合了酸碱盐的相互关系、典型物质的典型反应、反应规律、离子共存等相关知识,具有考查面广、综合性强、题型多变、思维容量大和能力层次高等特点,所以一直是化学中考题型的热点。但凡学生学到此章节,由于对酸碱盐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到位,还缺乏对化学实验的感性认识,以致不能对该部分的知识进行统一的串联,遇到推断题,需要运用到比较复杂的推理和综合运用能力,往往丢分较多。

  笔者也运用教师演示实验法和总结规律法对学生反复训练,但总是收效甚微。在反复的纠结和和困惑中,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上,以新课程理念下强调以学生为主,运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自主通过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形象、生动地认知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充分地理解沉淀与酸之间的关系,从而成功地走出了这一困区。

  一、实验探究法的诠释

  所谓实验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发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操作实验,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为“问题——实验事实——结论——应用”。这一方法具有下述三个优点:

  (一)、以人为本,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生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来确定时间的分配,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进步的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化学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初三化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乃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造思维”。“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却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如果坚持不断地加以训练,就十分有益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探究法在“物质推断”专题复习课中课堂教学设计的运用。

  采用法实验探究进行教学时,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应充分考虑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动手动脑,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其次是对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出层次性,要面对全体学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仅对笔者这一节物质推断课复习的教学而言,可分如下五个阶段进行教学。

  (一)、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温故知新)

  引领学生回忆初中化学应记住的几个沉淀:

  碱中的三大沉淀分别是:Cu(OH)2、Mg(OH)2、Al(OH)3

  1.硫酸盐中的沉淀分别是:BaSO4

  2.盐酸盐中的沉淀分别是:AgCl

  3.碳酸盐中的沉淀分别是:BaCO3、CaCO3

  这一阶段的温顾,可分别提问每一个学生这些沉淀的颜色和化学式,为下一阶段的分组实验做准备。

  (二)、实验直观感知阶段

  让学生利用化学实验室中桌上现有试剂(FeCl3、CuSO4、MgCl2、Na2CO3、Na2SO4、BaCl2、NaOH、AgNO3、NaCl)进行试剂组合,分小组讨论、找出正确答案、教师讲评、学生自己动手并完成以下实验。

  试验的设计思路:

  1.找出生成碱中的Cu(OH)2蓝色沉淀的试剂组合;并用试验方法验证该沉淀是否溶于酸;最后写出化学方程式。(参考答案:试剂组合是CuSO4和NaOH;沉淀Cu(OH)2溶于酸;化学方程式:CuSO4+2NaOH=Cu(OH)2↓+Na2SO4)

  2. 找出生成硫酸盐中BaSO4白色沉淀的试剂组合;并用试验方法验证该沉淀是否溶于酸;最后写出化学方程式。(参考答案:试剂组合是Na2SO4和BaCl2;沉淀BaSO4不溶于酸;化学方程式:Na2SO4+BaCl2=BaSO4↓+2NaCl)

  3. 找出生成盐酸盐中AgCl白色沉淀的试剂组合;并用试验方法验证该沉淀是否溶于酸;最后写出化学方程式。(参考答案:试剂组合是AgNO3和NaCl,沉淀AgCl 不溶于酸;化学方程式:AgNO3+NaCl=AgCl↓+NaNO3)

  4. 找出生成碳酸盐中BaCO3白色沉淀的试剂组合;;并用试验方法验证该沉淀是否溶于酸;最后写出化学方程式。(参考答案:试剂组合是Na2CO3和BaCl2;沉淀BaCO3溶于酸;化学方程式:Na2CO3+BaCl2=2NaCl+BaCO3↓)

  5.总结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能记住能溶于酸的沉淀是Cu(OH)2和BaCO3,不能溶于酸的沉淀是BaSO4和AgCl 。

  教师总结:这些沉淀中最重要的沉淀是碳酸盐的沉淀和硫酸盐的沉淀,这两种沉淀在物质推断题中最容易出现。

  (三)、实验反思阶段

  在我们的物质推断题中很大一部分关于沉淀部分溶解中应如何理解怎样用化学实验来证明?通过教师的提问,课堂教学中还可请学生代表站到讲台上, 利用化学实验室中桌上现有试剂(该试剂需满足沉淀部分溶于酸),充担教师角色演示给全体同学看。

  在以上实验训练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知识的内化,很好地理解了酸、碱、盐的性质及初中化学应掌握的八个沉淀及酸之间的关系,掌握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而且还学会了运用实验探究法,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动手、动脑、动眼探索化学知识的一般方法,强化自己的记忆,训练了自己的思维,为今后的物质推断题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实验应用创新阶段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江西煤炭科技《江西煤炭科技》
《江西煤炭科技》(季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江西省煤炭学会,江西省煤炭经济研究会,江西省煤炭工业科研所主办的煤炭工业刊物。重点报道全省煤炭生...
文物世界《文物世界》
《文物世界》杂志,双月刊,于198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山西省文物局主管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是山东省教育厅主管、烟台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生物学、药学、材料学、建筑学、机械工...
管理观察《管理观察》
《管理观察》杂志,于198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5688/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教育管理、...
日本问题研究《日本问题研究》
《日本问题研究》杂志,于196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3-1025/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文化、...
江门文艺《江门文艺》
《江门文艺》(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江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主办,江门文艺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以打工文学为主的通俗文学类出版物。主要栏目:卷首篇、人世间、小...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