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重视日常用语的文化差异
日常用语有招呼、问候、致歉、道谢、告辞等,它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浓厚的社会文化意义。要使英语有效地应用于交际,必须了解英美人的文化背景,知晓对方在日常生活、习俗礼仪、审美情趣等方面与我们存在的文化差异。否则,我们就会犯文化错误;而“文化错误”(cultural mistakes)与“语言错误”(linguistic mistakes)迥然不同,后者仅使对方产生你英语不怎么好的感觉,而前者则会使对方产生性质不同的误解甚至敌意。
对于我国中学生来讲,由于是在汉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每时每刻都受到汉语及其文化的影响,即使在课堂上练习了多遍的英语对话,在正式和英美人交流中,往往还是会按照“汉语思维+英语结构”的模式来进行交际。例如,为使学生更多了解英美国家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我邀请了一位美籍老师(我市中心医院一位美国外国专家的家属)为学生上课。课前好多学生好奇地围在她的周围用英语问这问那。一个学生开口就问道:“What’s your name? Are you from America? What did you do before you came here?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对于中国学生的这些问题,女教师一下子窘迫起来,不知如何回答好。而当她夸赞她身边的一位学生说,“You speak English very well.”该学生受到表扬很高兴,但他马上说: “No, I don’t speak English very well. My English is very poor.”女教师感到茫然失措,不知说什么才好,只好掉过头去与别的学生交谈。
后来,利用这个机会,我和同学们详细地分析了他们和外籍老师的谈话,指出了他们表达不得体的地方,讲解并归纳了一些文化差异。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的差异很有可能我们在和外国人交际时出现文化错误。中国人喜欢进行“自贬”来表示谦虚,面对别人的赞誉常常表示谦虚或自我否定,说些“不好”,“很一般”,“没什么”之类的客套话,二这种反映恰恰是外国人尤其是英美人觉得你不诚实甚至虚伪!谦虚在中国人看来是美德,但在英美人看来却是另一回事。因为对英美人来说,当他们受到表扬时,一句“Thank you”是十分自然的话。见面时打招呼中国人喜欢说“你上哪儿?” ( “Where are you going?” )、“你吃饭了吗?”(“Have you eaten yet?” )等来问候一下,表示对对方的关心。这里是一些习惯用语,没有真正询问的意思。但是你要是问一个外国人“Where are you going?”,他就会认为你管了他的私事而不高兴。要是问英美人“Have you eaten yet?”,这句话会使他以为你在邀请他吃饭,他会回答“Thank you, it is very kind of you.” 决不会回答“Yes./No”。还有,在汉民族文化中,人们常常谈论一些个人私事,像做什么工作、年龄多大、收入多少等等。但这些话题在英美国家的人看来则是个人的隐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和英美人士交往,一定要记住“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吃了吗”,不问“去哪儿”,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这样才能使交流得以顺利进行,否则,就会引起误解甚至不快。
同时,我引导同学们结合教材,找出英美人喜欢谈论的话题,大致有这些:天气情况,兴趣爱好,旅游、度假,体育活动或新闻事件等。这样,就增强了他们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与把握,提高了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积极创设英语情境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的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语言实践活动,以下举例说明几种文化情境的设置:
1)角色表演:例如:在学了有关买东西、问价格等用语之后,教师可重新设置情景,要求学生进行对话表演,对话情景如下:Your aunt and her 5-year-old son will visit your family this Sunday. You will go shopping this afternoon. What will you buy? What will you say to the shopkeeper? Please make up a dialogue and act it out next class. 结果学生第二天都带来了家里精彩纷呈的小礼物和一些蔬菜水果,表演了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丰富课外活动:英语国家有许多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万圣节等,在母亲节与父亲节,要求学生在活动课上自制卡片、做flash动画等作为礼物送给父母亲。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除了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更好地学习文化。在做这些的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了解到很多的文化信息。
3)多途径地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西方社会。比如,可以充分地应用电化教学手段和网络,如幻灯片、电视、电影等,使学生直接了解社会文化因素;鼓励学生多和英美人接触交流,听他们所做的各种演讲和报告等;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适合自己水平的英语课外读物,比如英美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以祢补课文教学的不足。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多加留意并进行积累。
四、结语
总之,学好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要学好英语,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新课标》教材中随处可见文化的因素,因此,要让学生学好《新课标》英语,必须重视文化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这不仅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还是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保证。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世纪高中英语教师的一项紧迫任务,值得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探讨,衷心地希望广大同行给予指点和帮助,让我们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琳 王蔷 程晓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2
2. 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 胡文仲 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 刘双 “文化因素在词汇理解中的作用”,《外语学刊》1995年第4期
5. 陆云 “基础阶段学生库文化口头交际得体性问题及对策”,《外语教学》,2001年第5期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Stern.H.H.(1999)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ublishing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