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方法
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方法
来源:互联网 sk012 | 何井龙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新课标 文化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本文针对人教社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为方便起见,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文化特点,提出了进行文化教学的四条途径,以便能更好地培养高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文化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是了解和掌握该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掌握其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不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流;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只重视语音、语法和词汇教学,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却缺乏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语言交际中我们常常发现,即使学生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和语言结构,但是对文化知识或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缺乏了解,他们的表达往往不得体,更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不时还闹出笑话,造成令人尴尬的场面,甚至会伤害对方的感情、自尊心而产生误解。此种状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了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的干扰,也就是因为教学中忽视了跨文化方面内容的传授。下面就人教社新课标高中英语中的文化特点及其教学做一些分析,以便能较好地进行跨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新课程》中的文化特点

  《新课标》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2004:6)。它规定了文化意识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它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它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即小学、初中、高中)分别逐级细化为一些具体要求。以下是高中阶段应达到的文化教学的目标的详述:

  1)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

  2) 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3)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呢的称呼;

  4)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

  5)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

  6)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

  7)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

  8)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9)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

  10)了解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

  11)了解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12 )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13 )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

  14 )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目标中的十四个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掌握英语文化的知识(第一、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和第十三个目标),在这些目标中,对学生掌握英语文化知识的程度作了区分,第九个目标定为“初步了解”,其余均为“了解”;二是培养学生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应用英语文化知识的能力(第二、第七和第八个目标);三是培养学生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理解(第十四个目标)。

  新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必然有对应的新的课程内容。所谓课程内容就是实施课程中的教学重点。为改革原来英语课程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新课标》着重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将文化信息与语言信息有机交融,呈现为饱满、滋润的生态化语言教学特点。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Learner-centered”和“Task-based ”的教学原则与方法,突出了英语的实践性和工具性,Learner-centered即以学生为中心,Task-based 即以任务为中心,这种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模式。

  作为教师,应站在整体的高度,对文化因素在教材中的分布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对教材中文化因素的分析,可在文化教学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从而一定程度地克服当前文化教学混乱、无序的状态。教材,作为文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因素,本身就体现了课程设计者的思路。

  三、如何进行文化和跨文化教学

  要有效地开展文化和跨文化教学,首先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新课标》(2004:30)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二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内容,因此也称文化导入。”根据中外学者对文化教学方法的建议和中学教学的实际,我认为高中阶段可通过以下途径实施文化和跨文化教学。

  1.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在语言的诸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紧密。词汇中大量习惯语、典故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含义,反映出不同的民俗特征。同是一个词,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头脑中反映出的意象和联想却可以不同(刘双,1995:46)。例如,由moon(月亮)这个词我们会联想到嫦娥奔月,中秋团圆等;美国人看到月亮想到的可能是太空飞行、登月等。Pumpkin(南瓜)使美国人想起感恩节想起万圣节(Halloween),而我们却没有这些联想。dragon (龙 )在中国文化里象征吉祥、权势、尊贵,中华民族被叫做“龙的传人”,而在西方国家里则被看作凶险、魔鬼的象征。再如 ,yellow(黄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威,同时也表示腐败堕落,但在英语文化中却没什么特殊意义。Green(绿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春天、新生和希望,在英语文化里却是“缺乏经验,不成熟” 。同样是green, yellow和blue,看看下面几个句子是什么意思:1. Bill was green with envy. 是“比尔嫉妒得脸色都发绿了”吗? 2. She is in a blue mood. 是“她的情绪是蓝色的”吗?其实,这里的green 和 blue都不是指颜色,而是其文化方面的联想。green with envy表示“非常嫉妒” , in a blue mood表示“情绪低落” 。英语中的green-eyed 也不是什么“绿眼睛的”,而是我们汉语中的“红眼病” 。我们汉语中的“黄色刊物”更不是一些学生想象中的yellow publication,而应该是obscene publication 。

  2.拓展语篇的文化信息

  在教学中,教师要保持对文化的敏感性,及时拓展教学中的文化信息,帮助学生从中获得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英美文化渗透在新课标高中英语的每个章节中,学习英语就包括学习有关语言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就以饮食为例: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因此习惯用筷子、碗和汤勺;而外国人爱吃牛肉、鸡、鸭、羊肉等,通常用盘子、叉子和刀。于是结合教学时,我适当为学生补充了有关的内容。我将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教学中,让他们增加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在西方,人们都追求“成功,出人头地”,视时间为金钱,所以人们过着快节奏的生活,走路都很匆忙,对“吃饭”问题很不讲究,这与我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很不相同,我们中国人历来很注重“吃”,讲究美味、讲究养生,所以很多在国外呆过的人,有的不适应那里的“一日三餐”而回国了。总之,文化教学首先要立足于教材,尽可能多地从教材中挖掘文化信息,并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深入思考、拓展思维的习惯。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金融评论《金融评论》
并非《金融评论》杂志官方网站。办理其他业务请直接联系杂志社。 《金融评论》杂志,于金融评论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5865/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
陕西医学检验《陕西医学检验》
《陕西医学检验》(现:现代检验医学杂志)创刊于1986年,由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主办。是检验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性期刊。获奖情况:1990年获陕西省...
徐州市人民政府公报《徐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徐州市人民政府公报》是徐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政策指导性刊物。《徐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03年创刊,是市政府的内部刊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有关规...
农业装备技术《农业装备技术》
《农业装备技术》杂志,于197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2-1646/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安全生...
新湘评论《新湘评论》
《新湘评论》杂志,于195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3-1474/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爱晚亭、思...
当代世界文学《当代世界文学》
《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Chinese Edition of World Literature Today(年刊)2006年创刊,中文,16开,出版地:北京市,它追踪世界文学新动态,刊登当代世界文学作品及评论。展...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