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重结果轻过程。大部分教师认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是所有学生都能完成课堂任务,至于学习过程如何并不十分关注。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任务的评价上,很多教师惯用的评价方式就是展示几份完成得较好的作业,复述一下操作过程,至多是展示问题作业,指出错在哪里,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探索或协作学习时表现出的各种值得学习或反思的方面等,都被教师所忽视,而这些知识与方法恰恰才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
4、漠视投影和电子教室软件的功能。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两个普遍现象,其一,在学生探索任务或教师评价小结时,投影的大屏幕上要不就显示电子教室的界面,要不就是显示在课件的无关页上。没有发挥大屏幕的作用。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大屏幕上可以显示与任务有关的内容,如要求、说明、提示等,在评价过程中,可以显示知识梳理、温馨小贴士等。其二,教师在分析引导任务和完成任务后的评价这两个重要环节中,很少会控制学生机,导致很多学生只关注手头的操作,丝毫不关心教师在讲什么。后来询问了几位老师,才了解到他们怕学生会产生反感,所以都不敢去控制学生机,这是一种典型的漠视课堂效率而一味地去迁就学生的现象。
五、教学语言方面
教学语言可分为有声和无声两个方面,有声的教学语言也就是教师上课时的语音、语调、节奏、语速、吐字及用词等。无声的教学语言也就是常说的教态,包括教师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
重现几个课堂中的镜头:
镜头1:学生在探索任务时,教师在一旁打哈欠。
镜头2:教师上课如同背书,毫无激情。
镜头3:教师上课的声音如蚊子叫,如同唱催眠曲一般,听得学生直伸懒腰、打哈欠。
镜头4:教师居然能站在原地,几乎只动嘴巴地讲一节课。
镜头……
从听课情况来看,教师们都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设计教案上,而忽视了教学语言的功能。恰到好处、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是有效课堂的调味剂、催化剂,在适当时候利用生动的肢体动作或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
六、课堂预设和生成方面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有可能生成的情况很多,有些是我们课前能预见的,有些则很难料想到。如:软硬件故障生成;知识点的生成;师生、生生之间矛盾的生成;教学效果与预想的背离而出现的生成等等。
举个例子,有两位参赛教师来自同一个学校,比赛内容和要求下发以后,他俩都只看了教学内容《flash简单动画的制作》,而没有细读比赛所用机房的软硬件环境,备课时这两位教师都是按照自己学校机房的环境flash cs 4来设计的,这两位教师是同一节课在不同的机房上课,临上课时他们才发现比赛机房用的是flash 8.0,其中一位老师一下子慌了阵脚,上课铃响了,学生已经等在机房门口,这位老师居然请评委和其他教师帮他装软件,急急忙忙安装,慌慌张张上课,一堂课在手忙脚乱中完成,效果可想而知。而另一位老师发现问题后,不慌不忙照常上课,把装软件的工作留给学生,评委老师都以为这位老师本来就是这样设计的。
从以上两位教师对课堂生成的处理上,我们不难看出后一位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明显优于前一位。类似的课堂生成处理不当的事例还有很多,那么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二,教学基本功不扎实;
其三,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够。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也预示着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的课备得再精彩也只是一种预设,对于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我们也要学会灵活应对。
我们常说功在平时,只有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反思教学过程,积累教学经验,才能练就过硬的基本功,才能自如地驾驭千变万化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