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近几年信息技术青年教师的教学比赛的中,发现了教师们在教学基本功上存在着的诸多问题与不足。为了能更好更快地帮助青年教师发现这些问题并找到原因,纠正错误的观念与方法,本文从分析组织教材、情境创设、任务设置、教学策略、教学语言及课堂预设和生成这六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剖析,指出青年教师在各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希望对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字】青年教师 基本功 问题与不足
【正文】
近几年全市的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教学比赛,笔者都有幸担任评委工作,活动情况喜忧参半,喜的是参加比赛的教师人数在逐年增加,足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师开始重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这对于学科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好的势头。忧的是教师们在教学基本功上暴露出了很多的不足。信息技术教师们经常会抱怨其学科的特殊性导致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学科的特殊性也许能成为最好的借口,但是请不要忘了,你首先是一名教师,你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所以我们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时间,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在教学上过硬的、出色的教师。下面我就将青年教师们在比赛中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与同行们探讨,希望对广大青年教师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分析、组织教材方面
由于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之外还有很多繁杂的电教工作,所以大部分教师们平时上课都抱着应付、敷衍的态度,所以一些有着七、八年教龄的教师在教材的把握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
1、不会合理改组教材
很多老师习惯于教教材,也就是书本上是什么内容、什么任务、什么实践活动等,都一概不加删选地全都用上,力求面面俱到,效果可想而知。对于教材内容,我们应认真研究,明确三维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出符合学情的教学活动、教学任务等,学会合理地改组、删选教学内容,做到用教材教。
2、重难点把握不住
一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该用什么策略来突破?这是备课时每位老师必需认真考虑的问题,但从听课情况来看,很多老师都把握得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无主次型,即把教学时间平均分给了各个知识点,根本没有分析重难点的意识;二是主次颠倒型,即该一带而过的简单知识点要花大量时间设计一个甚至几个任务来完成,而重难点却了了几句话就敷衍过去了。把握不住重难点的课堂只能是无效或低效的课堂,其实把握好重难点并非难事,只要教师们平时多花心思去研究教材、教法及学生,认真地备课上课,积极主动地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能逐渐掌握把握重难点的方法和技巧。
二、情境创设方面
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课堂的展开所作的铺垫,也是引出任务的切入口。从听课中可以看出,教师们在情景的创设上花了不少功夫和心思,但大多都设计得华而不实。
1、情境与所要引出的教学内容脱节。以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图片的获取与加工》第2节《图片的处理》为例,有一位教师是以这样的情境导入的,展示了很多奇特的、吸引学生眼球的Photoshop特效图,学生都以为会学习图片的美化与特效,个个跃跃欲试,兴致勃勃,而后教师引入的教学内容却为图片的基本处理方法,即问题图片的处理,如亮度、对比度、旋转、裁剪等,学生刚被调起来的兴趣一下子就又降下去了。
2、情境与学生的兴趣脱节,或远离生活实际。有一位教师想让学生亲身体验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于是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寻找自己,让学生在百度输入自己的名字,查找自己的信息。学生的兴致都很高,以为都能找到与自己的相关信息,结果是事与愿违,这样就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的怀疑。情境的创设既要迎合学生的兴趣,又要考虑是否切合生活实际,有谁会在搜索引擎中查询自己的信息呢?难道又要演绎一场《我是谁》 !将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能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感受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任务设置方面
任务驱动教学是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法。好的任务有利于学生探索、构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实际使用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1、任务布置不明确。有些教师喜欢口头随意地布置任务,也不多加分析说明就让学生盲目地手操作,导致学生动手前没有明确任务要求,操作很茫然。在设计任务时教师最好能将任务及要求写在课件中,并且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将有关任务的要求、说明、提示等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在多重感官的作用下明确、思考任务。在任务的引导上,有些教师还有曲解新课程理念的现象,虽然新课改追求知识由学生自己经过探索而习得,但不等于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袖手旁观。有些任务在学生探索前,教师必须要作适当的分析引导,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任务的设计与教学目标脱节。任务是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仍以《图片的处理》为例,这一节内容的重难点主要为:学会分析图片存在的问题并能尝试调整;学会利用图片来合理地表达主题。其中有一个一带而过的知识点——图片格式的转换,有位老师竟设置了一个基础任务(转换的方法)和一个探索任务(为图片瘦身)花了大量时间来讲这个知识点,能看出这位老师没有明确任务设计的目的,导致任务与教学目标脱节。
3、素材提供太多,干扰学生的操作。有些任务需要教师提供操作素材,如图片、文字、主题等,这些资料宜精不宜多,而实际上,教师们往往会提供十分丰富的素材,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会花很多时间在浏览、选择素材上,无形中给任务的探索设置了干扰,延长了任务操作时间。
4、设计重复任务。对于重难点而设置的任务,一般会采用提出任务→分析引导任务→学生探索→点评任务→学生修改完善任务这几个环节来处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一般不提倡设计重复任务,除非某个知识点实在太难,学生一时理解不了,或学生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我们才有可能会再设计一个类似的任务加以巩固。
四、教学策略方面
教学策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主要出现的问题有:
1、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束缚,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扼杀了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
2、分组学习形同虚设。在大部分比赛课上,教师们会设计分组学习这一环节,实效如何?只能说是为了迎合新课改而加入的摆设,图个热闹走过场。分组学习的优势在此就不赘述,相信教师们都心知肚明,只是不知如何操作。比赛课一般都是去其他学校上课,参赛老师对学生不了解,分组原则用不上,此时我们可以就近4~5位同学一组,在分组任务下达后,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协作时有何要求,如何协作,有何评价机制等,关注学生的协作过程,分组任务完成后应及时评价学生的分组协作情况,让学生发现协作存在哪些问题,学会与人协作,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