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交流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巧妙应用历史知识与学生进行沟通,打开学生的心扉,树立学生信心,架起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巧用 历史知识 走进 学生心理
一、巧用历史趣事,开启学生心扉
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年龄不同、阅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师生之
间存在着代沟,缺少共同语言,带来沟通上的障碍。如果师生之间沟通,障碍不能消除,课堂会成为非常沉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难以发挥。 但是课堂不应该是老师独霸的天下,它应该是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土壤,是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田园。惟有营造有效的师生沟通,才能进而达到和谐的班级气氛,才能使教室充满笑声,学生们乐于学习及获取更多宝贵知识。从沟通的角度来看教育效能,孩子往往是先喜欢教师,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他们很注重对教师的整体感受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然后再来决定对教师的教育是“接受”还是“不接受”。学生往往通过与教师的人际关系的感受,来决定是否喜欢教师所教的内容,是否喜欢学习和参与教师提供的各种活动。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历史知识理论性强,知识点繁琐容易导致历史课堂枯燥沉闷。这时,如果恰当巧妙地运用历史人物趣事,创造一种幽默的教学环境,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师生间的交流也能有效顺利进行了。 一次上历史课时,在讲到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如何评价时,我让同学们先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尽管当时我一再启发学生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待历史人物,但由于学生们受传统观念影响,多比较简单地认为李鸿章“天生就是卖国贼”,只是简单地评论一两句就无话可说了,使得当时的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面对这种情况,我适时地介绍了李鸿章的一些生平轶事,尤其补充了一些李鸿章在办外交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趣事。如李鸿章和戈登的妹妹之间发生的“美味名犬”的故事;面对法国大使施阿兰的傲慢,李鸿章故意说他和他孙子一般大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的故事;”李鸿章杂烩”这道名菜的由来等等。随着我的讲述,同学们严肃的表情开始慢慢舒展,笑容在他们脸上慢慢浮现。课堂气氛也一下子变轻松了,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畅所欲言,他们说出了各种自己心中原来想说而没有说的想法,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却意犹未尽。从那以后他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到我和我一起探讨对李鸿章的评价,并且还经常有学生和我探讨对其他历史人物的评价。在探讨过程中,师生间的隔阂已逐渐消除,沟通、对话、探讨使学生和教师的心灵交流和知识交流变得通畅无比。这时沟通成了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碰撞智慧火花、启迪智慧灵感的其乐融融的“磁场”。 巧用历史人物趣事,既能创造一种幽默轻松的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拓展学生的思维。许多原来感到枯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这时不再单调无味。有时利用一些历史趣事做到“雅俗结合”,利用趣事中体现的与以往不同的知识,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繁杂化为简洁,将单薄变为丰富。比如上面所讲的李鸿章趣事,学生们认识了李鸿章在办外交过程中在西方人面前表现的自尊、聪明机智的一面,对李鸿章这一人物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另外,也使学生们了解了李鸿章在外交上不管怎样努力,还是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同学们再一次深刻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史实。 二、妙用历史知识,化解师生矛盾在师生交流中,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个体,学生中存在着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在教学中教师要想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就必须巧妙应用各种沟通策略,而在历史教学中,有时妙用历史知识,不但能成功化解师生间的矛盾,让学生消除对老师的对立心理,还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使教学智慧得到充分发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思想,利用不同历史知识鼓励学生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培养学习兴趣,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独特领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在高一开学不久的一节历史课上,我发现有一个坐在最后一位的男生上课没有认真听课,正在埋头画着什么,我走到他面前一看,原来他在画画,我示意他要认真听课,见他将画放入抽屉后,我继续讲课。但是,过了几分钟,他又开始画画了,我很生气地走到他面前,正要批评他,这时,我瞄了他的画一眼,原来他画的是这节课上讲到的一个人物—柏拉图,发现画得还不错。我机灵一动,对他说,画画得不错,但现在是上课时间,现在希望你认真听课,下课后我和你探讨一个问题,如果表现好,我就不追究你的责任了。正做好准备挨批的他,开始一愣,随后 连忙点头,后面的课他听得都很认真。
下课后,我对他说,你的柏拉图肖像画得逼真,你能告诉我他脸部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吗?他说了很多,我肯定了他的大部分观点,并表扬他观察得很仔细,绘画艺术很高,他听了很开心。接着我告诉他,柏拉图脸部还有一个重要特征他没讲出来,他立即很诚恳地向我请教是什么?我告诉他,柏拉图的额头很宽,这在他的绘画中没有体现出来,“柏拉图”在古希腊语中就是额头宽的意思。他听后仔细看了看课本中的图,然后很佩服地点了点头说:“你讲得真对”。我又乘机让他对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高度评价了他的分析。开始交谈的时候他有些拘谨,但随着交流的深入,我对他绘画艺术欣赏的流露,表现得越来越放松,话也越来越多,他眼中也流露出越来越多的自信。谈话结束时,他主动向我保证他以后上历史课再也不做其他不该做的事情了,他会慢慢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他学历史的兴趣越来越浓,学习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后来,在一次全市举行的“叩问历史苍穹”演讲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三、应用多种教育方法,为沟通创造健康心理
当代家长普遍存在只重知识,不重能力的培养,在长辈过分精心的呵护下成长,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在生活中稍有不顺心,学习中遇困难时,他们很难有坚定的意志克服困难,往往很快就出现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沉默寡言,不愿将自己的烦劳和苦闷告诉同学和老师,不愿和任何人交流。在沟通上出现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
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历史课中,如果能充分发挥历史人物的德育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以古今中外历史名人为榜样,深化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的品格,将有助于点燃中学生立志的热诚,坚定他们克服苦难的信心,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适应挫折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与老师沟通的信心和能力。如在抵抗日寇侵略时表现出誓死不屈的英勇精神的邓世昌;以无穷的个人魅力带领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周恩来;不怕一次次失败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为追求科学真理而献身的哥白尼……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培养他们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为健康心理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