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材精选的文言文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不仅代表了一个文明古国的文学成就,而且蕴含着先人的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深刻的智慧、博大的胸襟、深沉的爱心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这些都给学生提供了体悟生命的经典范本,在提高他们艺术修养的同时,也熏陶渐染地提高了他们的人生品味。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活水,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的集体记忆,我们不但不能回避它,还要爱上它,继承它,发展它。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要做到知识积累与情趣培养并重
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有两个,一是积累古汉语知识,培养古文语感。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感受古文化韵味。在文言文教学中这二者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中学阶段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字字珠玑,篇篇经典,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课堂这个平台把文学性的赏析与字词句的学习结合起来。首先,讲课时要把解释文言词语与文学性赏析结合起来。有时一个汉字的解释还能对文本的教学起到提纲挈领的的作用,使文章的解读纲举目张。例如《爱莲说》一文有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句中的“番”字,词典中解释为“数量多”,也就是说天地之间让人们爱的花是很多的。就是这一个“番”字与下文的“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形成对比,彰显了作者的卓尔不群,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风度;其次,课堂上要把古词语的释义与古代文化的讲解结合起来。陈寅恪先生曾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作一部文化史”,文言文古汉字的讲解是可以有深度有趣味的,这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古文化的积累,对古代文学中的民间故事、名人典故、民俗风情多点了解,讲课时顺手拈来,配合着文字的讲解展示给学生,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古文字知识的印象,也是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因而学生是不会感到煎熬的;第三,利用作品的写作背景简介来来培养学生阅读情趣。讲解古文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古诗文作品的写作背景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意义的手段。如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对苏轼的几次被贬,抱负得不到施展,人生不得志的经历作简要介绍,然后简评:“尽管苏轼屡遭打击,但在挫折打击面前,他永远是个乐天派。”再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等,从诗词中感受苏轼乐观豪迈,豁达进取的人格魅力。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同样也可以对它的写作背景做简单的介绍,同时将柳宗元和苏轼作比较,强调同样是被贬,同样是处于人生不得志的处境中,苏轼能够“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能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柳宗元则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从而感受柳宗元那颗凄苦郁闷的心,进而也能让学生领会到文言文中那种景随情迁,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课外延伸再要求学生找一找他们的文章比较着阅读,进一步了解他们对待人生、对待挫折的不同的态度。这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会在对人物的不断深入了解中提高。
二、要在合作探究中品味古文化的魅力
文言文的教学不能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文言文之前,可先让学生自主查阅与文章及作者相关的资料,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让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确实不解的词句提交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上课时提交全班合作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当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并对较难的知识和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予以指导,做到活而不乱,扎实高效。可以灵活地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感受经典古文魅力。
三、要巧用电教媒体,创设多种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认知的障碍性,导致学生和文言文之间总隔着一道鸿沟,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形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文言文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优化文言文教学。若能巧用电教媒体,创设多种情境,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选编进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文质兼美。在文言文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媒体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文字性的描述进行还原,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横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鸿沟自然就会消弭,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在《醉翁亭记》的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图片形象再现琅琊山的美景,引导绘制了醉翁亭游览路线图,并在各立足点标明所见景物,每看到一处就利用从网络上寻找到的图片相互对应,使学生产生形象直观的印象,再对照课文语句,品味琅琊山特有的奇观。这一幅幅奇丽的图画语言,把学生引上了人间仙境,其情其境令人神往。再如教《三峡》一课,利用多媒体课件能让同学们直观感受三峡风光的秀丽与壮美,使同学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爱莲说》一课,精美的课件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外在形象,感受作者高洁傲岸、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品质。诸如此类的方法,都能够创设出浓厚的情境氛围,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优化文言文教学。
“学无边涯,教无定法”。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有一颗热爱学生的赤诚之心,有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努力去研究、探索、改进教法,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文言文,并爱上文言文,实现有效、多项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目标。相信教师的心血一定能在教育事业的园地里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