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此,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探究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在当前显得非常重要。而且追求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却成了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主题。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怎样构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呢?
一、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英语课堂教学内涵
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景中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振,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此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善于引导、诱导、敢于创新、使用灵活多变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勇于自我创造。它是以英语主动学习理论为依据,遵循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促使英语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遵循构建原则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极有利于他们自身的认识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在设计不同年级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时,我们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指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一学生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主动性原则是指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原则是指课堂教学必须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服务。
三、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的教学课堂构建
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及英语主动学习理论,大量展开课堂教学调查与教学过程研究,对不同课型作了大量的探索,反复的研究发现: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的课堂教学必须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引导、主动探究、言语交际”来实现。总的来说,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情景设计,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把学生的求知变成内在需要,为教学过程创设最佳的实践与认识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因为,在教学中,英语知识的客体和现实客体对学生的吸引力越强,教学活动中学生反应就越强烈。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要做好“呈现问题”的工作,从而引发学生注意,教会学生观察。通过“呈现问题”,将呈现的内容(图片、文字、物体、语言情境等)转化为“知识客体”和“现实客体”,使即将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更加流畅、和谐,这一过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必须根据初中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呈现的内容及目标,力求提供直观的,接近生活实际的、幽默的引人入胜的材料,以缩小主体与知识客体的距离,激发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以最佳状态参与教学活动。还要做好“求知导向”工作,激励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根据呈现内容展开思维,同时激发情绪迁移,使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
2、创设贴近生活的英语教学活动情景
学生在贴近生活的逼真的情景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知识客体或现实客体,使学生清晰地认识理解表象,产生言语交际的一种向往之情。教学中,通过知识客体或现实客体对感觉器官的刺激,大脑对表象产生能动的反映。要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充分观察、细心体验,即“感性接触”,它包括情景创设方法、手段、目的、意义。教师必须设计好文字材料,声象材料,直观教具等。力求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激发学生调动多种感官,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感性接触活动。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在感性接触的同时,通过大脑对表象的能动的反映,使学生对表象产生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学生在起初或模拟情景中,理解和交流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激发、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
3、教师启发引导
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启发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在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句型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出语法规则,从而认知和内化语法规则,使感性集训升华到理性认识。要做好“感性训练”工作,引导学生根据交际性操练中的语言材料、句子结构进行举一反三的操练,以形成熟巧,增加感性认识。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情景,针对重点语言材料,句子结构,启发诱导学生尝试归纳出规则。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本质中发现规律,从而得到了“理性升华”。“理性升华”更应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即灵活、正确地运用。
4、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过程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重视“积极思维”,激励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开展对问题材料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实践活动。教师设计问题或学生提出问题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论、辩论,提倡一问多答或一答多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展性思维能力。 同时,要做好“认识规律”工作,即学生在进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实践探究活动时,学生对英语知识同时也进行积极的能动的反映。在对语言材料探究的实践与认识中,增强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评价,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探究结构。
5、言语交际训练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在机械操练、意义操练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以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模仿、机械地运用语言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加强运用语言的交际性训练,使语言学习过程交际化,掌握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运用是指用英语叙事、对话、交流思想情感,也就是根据打招呼、介绍、邀请、可能、不可能,喜欢不喜欢、请求、劝告和建议、问路和应答、购物、打电话等功能基础上进行交际活动。“运用语言”可联系实际加以拓展,适当融入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训练内容,以开阔视野,激励情意,激发思维,敢于创造。教师设计的交际训练必须有层次性,可分为机械性操练、意义性训练、交际性训练。机械性操练指在帮助学生熟悉刚接触的新的语言项目,培养快速反应能力。意义性训练旨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新的语言项目,增减运用语言表达实际意义的能力,实现从形式到内容交际的过渡。交际性操练,旨在培养学生在具有“信息沟”的模拟情景中,由操练的说转为交际的说。必须促进学生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即学生运用已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进行巩固、运用、拓展,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积累经验。在分层次“运用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拓展创造。在提高理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拓展创造”,促进学生在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用多种手段创设语境,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发散思维,以看图说话、语段写作、续编课文、智力训练等形式,进行具有“信息沟”的交际训练。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通过这样的交际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