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如何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画面节奏感,本文从欣赏名家绘画作品、音乐、文学等角度,对课堂教学的模式,教师的教态,语调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节奏 韵律 欣赏 教学模式
艺术上所有的问题都是“节奏”问题,这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上所提到的观点,这也包括我们高中美术绘画教学。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节奏”不仅对音乐重要,绘画艺术也不可缺少。他曾说过:“在绘画中,只要稍微亮一点,稍微淡一点,稍微高一点,稍微矮一点…”这个“稍微” 即是“节奏”在画面中的把握。事实上,我们在美术教学中,无论是欣赏作品,还是写生创作,都在运用“节奏”。
高中绘画教学属基础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个性语言和艺术感知能力,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画面的“节奏”感,可以加强学生对绘画各要素的感受,对于学生今后的艺术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固然,写生训练是画面“节奏”感获得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在教学中我发现,通过运用欣赏等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一、 欣赏是“节奏”感获得的一个途径
1. 通过欣赏名画,提高学生的节奏认识
欣赏名家作品,教师事先要设计好欣赏的目标,层次,角度,一般来说指导学生欣赏画面要从线条、构图、明暗、色彩、形式风格等几个方面入手。
(1) 线条造型产生美感的基础是物象的轮廓线能给视觉以节奏感。经典的绘画作品在线条运用方面不仅可以尽情展示节奏变化的风采,还可以控制线条节奏的变化,使画面具有整体性的韵律感。如欣赏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的素描作品《卡希娜之战》中的战士造型,在画面人物的右侧,没有深入细致刻画的形体还裸露着大师最初扑捉具有节奏感的线条痕迹,从面部到肩部到腕处,线条贯穿弧形线S形线的切割组合,线条具有优美的节奏感。画面人物左侧,线条似乎收到力的挤压,加大单位弧线的挤压线条的节奏变化铿锵有力,给人以壮美感。米开朗基罗的轮廓线不仅具有古典主义线条和谐的韵律,而且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线条的胚胎。
德加的《系鞋带的舞女》中的线条,具有动感优美的虚线,从舞裙到右脚尖,没有伸展的短短的一根曲线在舒张舞裙与紧张的肢体矛盾冲突中,在上肢与下肢大开大合对比中强化人物肢体线条动感与张力,更具有节奏与韵律的审美感。达·芬奇的人物造型线条优美和谐,节奏与韵律相统一,具有古典主义美的典范。
这些大师的线条注入主观意味,强调线条的虚实、粗细、软硬、曲直、刚柔、浓淡、强弱、韧飘、快慢、松紧、疏密等节奏变化,更突出了形式美。
(2)追求画面构图的“节奏”感是最初的审美探究。中国画的构图中,讲求“先立主宾之位,决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构图的节奏美。在绘画中,我认为,构图的节奏美不仅仅是物像形状在画面的合理位置,线条,明暗,色彩等基本元素在画面的空间组织的节奏变化也同样重要。欣赏塞尚的静物画《水果盘子》,画家通过全神贯注的探索研究后,不依赖混乱的感觉构图,而是通过对画面的次序的设计,使画面呈现整体的力度。形体的高低起伏,聚散,藏露,远近、开合、色彩冷暖的强烈对比,使画面产生音乐般的节奏旋律。
(3)素描中的黑、白、灰的节奏变化是画面的动人旋律。素描是单色画,其黑、白、灰是通过比较、概括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排队、归类、构建的。灰色在暗背景前显得亮,在亮色背景前显得暗,丰富而微妙的明暗调子既象一组台阶又象音乐的“斗、瑞、咪、发、搜、拉西”一样赋有韵律和美感。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妇女肖像》,运用黑白灰的色调层次变化,生动描绘了人物和环境的特定气氛。手法上粗细互用,主次分明,人物性格刻画深入细致,而其它部分较简略,画面生动响亮,富于节奏和变化。对于人物性格刻画,徐悲鸿在《新七法论》中谈到黑白分明,徐悲鸿的素描以优美的旋律丰富而真实地表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用明暗调子生动有力的展示了对象的内在美。大师的《男人体》、《女人体》通过明暗对比表现了不同的质感、色度、人体结构与空间距离。《男人体》强烈而跳跃的明暗对比突出嶙峋的骨骼,松弛多邹的皮肤;《女人体》则用柔和细腻的明暗的调子表现了光滑细致弹性的肌肤,完美的人体比例,生动起伏的造型表现了青年女人的优美眮体。
(4)色彩作为绘画艺术的构成要素其“节奏”是绘画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画面色彩通过明度、纯度、色相、冷暖、补色五大对比产生节奏变化。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就是建立在明度对比关系中的表现形式。画面的“干、湿、浓、淡、焦”的艺术变化,产生丰富的色度关系。古人称中国画为丹青,丹为暖,青为冷,如在蓝色的冷调衣饰上点缀暖色的朱砂色;或在暖色的调子中诸如赭石色调中画上几笔石绿色,通过冷暖对比画面顿时产生微妙的、跳跃的、丰富的色彩感觉。欣赏荷兰绘画大师伦勃朗的《戴金盔的男子》,暗色的背景,金色的头盔,脸的中间色起着协调的媒介作用,可以感觉到画面强烈的色彩对比,而又和谐统一。凝练、厚重,沉浸在对往事回忆的老兵形象跃然于纸上。
2. 通过音乐欣赏,增强学生的节奏认识
绘画是凝固的音乐,古今中外,艺术家们创作了无数的艺术作品,她们是人类艺术的瑰宝。如中国的古典音乐《阳春白雪》、《高山流水》、《梁祝》等,外国交响乐《命运》、《田园》,钢琴曲《献给爱丽丝》、《快乐农夫》,这些华美乐章或如潺潺流水、轻声细语;或激昂雄壮、气势恢宏;或行或止、或急或缓、或强或弱、抑扬顿挫。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节奏变化的无限魅力,感受到作者美好的情愫,激越的情感。理解音符的节奏变化,通过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潜移默化加强对画面节奏的认识。德加在欣赏芭蕾舞时,在舞女的各种肢体动势里,发现舞蹈动作中线条造型更具节奏与韵律的审美感,创造了大量经典的舞女素描习作。
3. 通过文学欣赏,加强节奏的认识
阅读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像在聆听一首华美的乐章,可以帮助学生扑捉审美感悟,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审美品位,加强节奏感。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当作欣赏的一个环节,教师根据阅读内容提出问题,如阅读《边城》,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纯美”的湘西世界?作品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悲剧?“纯美”的湘西世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情节不会是平铺直叙,直白相告,而是跌宕起伏,变化莫测,喜乐哀愁相伴,奇艳与灰色相对,象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人物内心世界丰富,个性突出。文学作品中的节奏变化是依靠作家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文字的驾驭,我们画面的节奏变化是通过绘画的各要素的技巧表现,也需要生活的感悟与创作激情。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