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出现了部分 “看似热闹,实则无效”的课堂教学局面。如何从生物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有效教学保驾护航,目前已成为生物学教师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愤悱而发 有的放矢 全员参与 实验探索 激励创新
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即要求转变教师主体地位的无效、低效课堂为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有效、高效课堂。不过,怎样“还”能够让学生乐意“接收”应该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值得思考并不断探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开动脑筋,因材施教,灵活应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传统转变的有效课堂。在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八章第三节《人体概述》中,我尝试了一系列活化课堂氛围、增进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 愤中启,悱中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在《人体概述》一节的教学中,我用学生喜爱的仿真机器人导入课题。学生喜爱仿真机器人,感慨于科技神奇的同时,不觉想要了解仿真机器人究竟仿人体的什么,这样悬而未决又急于了解的情境下,我又以“大家想不想制造一个比现行机器人更高端、更接近于人体的机器人”激发大家参与热情,愤悱之余,引领学生进入人体概述的学习圣殿。
二 任务导向,有的放矢 任务导向是在教学中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完成任务,而达到学习目的。心理学又告诉我们,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一次只能维持25—30分钟左右。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是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教学中,学生能否较为稳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师所组织的学习活动之中,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可小觑。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生物作为一门中考不考的小课,在课时安排上多集中在学生经历不是太好的状态时(如上午第四节、下午第一节等),相对而言,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更短。因此,在讲《人体概述》这节课时,我采用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人体中的某一系统,采用自己擅长方式表现出来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即缓解了学生的疲劳,又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三 小组演练,事半功倍中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好胜心理,将“竞争机制”引入生物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兴趣有很强的催化效果。因此,我尝试了“小组对抗”,以事先分好的小组为单位,先给他们几分钟时间准备,然后选取各小组代表参赛。由于代表提前不定,所以每位学生都有选上的机会,故大家都很用心,准备期间教室异常安静。在《人体概述》一节中,我将补充习题上的题目充分利用,让学生将系统名称与功能快速连线,并迅速找出缺席的系统名称。竞赛满足了学生求乐、求知、求发展的内在需求,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显示自我、争胜好强的意识,人人积极思索,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学生的激情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达到了识记知识的目的。
四 全员参与,共同体验 新课程理念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在《人体概述》一课中,我用让事实说话(人体各大系统各司其职,是不是就各自为政独立为王呢?)引导班级靠走道同学出列完成半分钟健康操(快速下蹲或原地高抬腿)。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感受到各系统之间的协调作用,感受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同时感悟生命的和谐统一。
五 问题诱导,实验探索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景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生物学原本就是在实验中完善起来的一门科学,同时学生对实验课兴趣又特别浓。我在我校初一年级做过一个调查,一千六百五十三人中有一千四百三十二人要求多上实验课,所以要想学好生物,不重视实验是不行的。同时,实验设计和操作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因此,生物教师如何上好实验课,是提高生物教学的关键。再加上新教材大多为探究性实验,由于这种实验条条框框少,不限制学生思维,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在《人体概述》一节的教学中,我将课本中原有的验证性实验转变成学生自己通过骨特性的观察激发探究骨成分兴趣的探究试验。一改以往的传统实验模式,首先将预先盐酸浸泡过的骨与未处理过的骨特性进行对比,激发学生对运动系统骨的特性与组成之间的关系的探索兴趣。再让学生对照书本实验进行骨的脱钙与骨的煅烧实验,得出了科学的实验结论。实验临近结束,一位同学悄悄问我:老师,如果把浸泡过的骨再去煅烧,会有什么现象?同样,如果把煅烧后的“骨灰”投入盐酸中,会有何现象呢?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实验,结果发现全没有了。学生由此加深了骨成分的印象:有机物和无机物两部分。我表扬了学生的敢想敢说,就象苏霍母林斯基讲的要象对待荷叶上露珠一样去呵护学生幼小的创造的心灵。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充分的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满怀兴趣的前提条件下完成了对知识的识记。
六 抛砖引玉,激励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的最终目的都是在于达到不需要教。”长久以来,学生一直处于一个“被教”的地位,从某中意义上而言他们一直是在“被动学习”。 学得累,学得苦,厌学之情的产生已是必然。为了“创新”,在《人体概述》一节,我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系统,小组内自学互助,借助本小组最擅长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以小诗《呼吸》(现在和我一起 做个深呼吸 感受温温的气体 从你的鼻腔进入 通过你的气管 滑入你的肺 享受这舒畅的每一时刻 想知道保养我的秘诀吗 那就是 保持呼吸 不要断气 )抛砖引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