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培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具备适应社会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既懂管理又会技术的中高级复合人才。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财政学教学中,必须根据财政学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研究其教学内容与方法,解决财政学知识的“教化”与“内化”如何统一的问题,使之真正成为一门与现实经济生活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实用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1]。
一、财政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现状
财政学是一门探索政府收支分配关系和分配规律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结合的课程。由于政府财政综合反映和制约国民经济全局,其知识内容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理论体系完整严谨的特点,是高等财经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的财政学本科教学有助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但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明显不符,尤其在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有所欠缺。以往的财政学教学往往只突出学科知识比较确定的一面,力求知识的传授和现有制度的解释。这对于掌握财政学科的主要知识是有效的。但是,由于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机会去“发现”或思考学科中与现实发展紧密相连的一些问题,只能在考试的指引下游弋于教材所限定的各知识点之间。如果没有怀疑和探究的目标,体会不到发现问题的乐趣,所学的知识只是一堆需要死记硬背的现成结论,在这样的心态下,要使学生对财政学产生兴趣是极其困难的,也就遑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了[2]。
二、财政学教学不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实践性不强
国内财政学教材内容上存在以理论阐述为主,对案例、思考题等内容设计不充分、结合不紧密等问题,缺乏生动性和启发性,学生很难把这些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既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又觉得难以学以致用。此外,部分教材的内容还存在不以学生思维的逻辑过程编写和难以及时反映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内容等问题。
(二)课堂教学方法缺乏新意
财政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大多仍然以口授加板书为主,基本都是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被动地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个性需求和能力的培养。即使采用了所谓案例教学方式,课堂上穿插了一些示例,但是在案例的选择上、使用上、以及示例与理论的结合度上,都还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基本上是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3]。
(三)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财政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结合的课程,现有财政学课程偏重于理论讲授,案例和现场实践教学很少或是没有,很难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财政学实践脱离了管理环境和管理对象很难进行,也很难被仪器和设备所替代,因此,财政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难度也很大。
(四)课程考核方法单一
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考核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目前,大部分院校教师课程考核方法主要是较大比例的考试成绩加上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是出勤、听课态度加上作业或笔记,仍然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成绩好坏的主要标准。考核方法上仍旧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题目设计也缺乏新意,客观题较多,发挥性的主观题较少,重点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难以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财政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一)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方面,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教师加强与财政领域学者的学术交流,加强与政府、企业开展合作,为政企提供理论培训支持,政企对学校提供实践心得,使双方达到互利共赢;另一方面,要建立教师课程群,形成教学梯队,实行集体备课,相互探讨,分工合作,从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教材建设
财政学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学科,其思想可以广泛地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学生在学习财政学理论的同时,其实也在感受它在现实生活领域的应用。所以提高财政学教学质量的第一步首先要改善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教材中多穿插一些案例、提示、看板;进一步改进完善编写体例,可向国外同类教材学习,在保证教材内容逻辑性严整的情况下,使教材更突出风趣、吸引人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要加强与兄弟院校和企业的协作,淘汰过时的教学内容,及时把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三)以案例教学为主,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在授课中采取灵活多变的多种教学方法。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看,案例法教学较为适用,也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案例教学,能够达到阐释原理、提供知识、说明方法、体验思维、积累经验和培养能力的目的。为了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必须作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准备高质量的案例,案例要具有深入挖掘的思考价值,又能够反映当前中国政府财政收支的实际活动。分析案例就是分析实际、投身实践。如果案例编写不切题、失真或问题过于隐晦、浅显,就难以起到启发学生去思考的作用。其次,案例教学要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当前,一般本科课堂学生在五十人以上,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模拟进入案例中所提供的财政运行情境,让他们充当案例中的角色,置身在案例情境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小组将意见进行整理,然后各个组派出代表或由老师随机抽取学生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案例分析不应该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答案的非固定化可以避免限制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找出更多的适应各种环境变化的更有效的方案。教师应该表现出理性的、相对中立的态度,肯定各种意见的合理性,尊重学生的观点[4]。
在应用案例分析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应注意案例与教学内容的适合性,并不是所有财政学课程内容都适合案例教学这种办法。笔者认为,案例分析应该是在学习某个或几个相联系的模块之后,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来展开。比如结合中日、中德对比分析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得失就是税收、转移支付和分税制多个模块综合知识的运用。第二,应注意参与主体的选择,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都是参与者,关于教师笔者已经在前面提及。而学生主要要求其在课下进行小组讨论,课堂上表达本小组的意见,即要求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相关知识储备,所以案例教学法应该侧重于选择高年级的学生来进行。第三,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视听觉冲击力,通过图片、动画、影音等资料加深印象,克服传统板书的弱点,节约时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